能源

潘家华谈“十二五”:能源目标不可激进

著名的碳减排研究专家潘家华认为,制定中的“十二五”(2011-2015)规划,中国能源强度降低目标不应定得过高,应以15%左右为宜。这一主张与很多专家的看法不一致。刘鉴强对潘家华进行了采访。
中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于本周召开。会议将讨论并确定今后五年中国的经济目标,即第12个五年计划。该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将中国经济调向可持续增长的模式,重点加强清洁能源的发展,大力推进减排和能源强度下降等目标。但是,就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并非所有人都持一致意见。

本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在谈到能源强度问题时表示,北京不该将目标定的过高过快。明天,世界自然基金会杨富强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看法,敬请期待。


刘鉴强:过去的5年,也就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06%,因此有人认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应下降20%,也有人提出18%。你的建议是多少?

潘家华:我个人认为15%比较合理。

刘鉴强:为什么比过去的5年要保守?

潘家华:我们先来看一下“十一五”期间的数据。“十一五”计划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实际完成情况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9.06%,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超额完成目标。这说明,只要加大投资,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就可减少。但对单位GDP能源消耗控制并非如此,因为只要增加投资,就有能源消费增长。

“十二五”期间不可能再有“十一五”那样的能源强度下降,因为在“十一五”期间,小火电、小炼钢已关掉很多,“十二五”期间没什么可关的了。再说中国的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效率已接近世界水平,火电效率比日本高,汽车燃油效率比美国高。所以说,“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必须低于“十一五”。

刘鉴强:“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多少?单位GDP碳减排与其关系如何?

潘家华:制定“十二五”减排目标必然与经济增长相关联。“十二五”期间,各省市的GDP目标仍很高,比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是8%,而重庆的目标是13.5%。有一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比如“十五”期间,1%的GDP增长,就有1%的能源消费增长,“十一五”期间,1%的GDP增长,有0.7%的能源消费增长。那么,“十二五”期间,即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弹性系数也会达到0.5。如果全国平均GDP增长达到10%上下,能源消费增长也会达到5-7%,GDP增长8%,能源消费增长也会达到4%。以这个来计算,“十二五”期间的能源强度下降也没有“十一五”多。

刘鉴强:“十二五”期间碳减排还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潘家华:首先是地区分化问题。东部发达地区减排量大,减排成本高,压力大,不希望承担过多。中西部地区为了经济发展,要承接东部转移的高耗能工业,不但不想减排,还想上升,所以中西部也不愿减。大家都不愿意减。中国政府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中央政府强迫各地减排,各地政府为完成任务,只好拉闸限电,于是就出现了医院也停电的现象。

刘鉴强:你的建议是什么?

潘家华:减排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简单行政管制,应根据各地情况不同,提供弹性空间。比如可允许跨时间段来执行,像北京,“十二五”期间减不了那么多,可不可以在“十三五”期间多减点?也可允许地区之间进行减排交易,北京减排成本高,就可拿钱到山西去购买碳减排。

另外,中国为了碳减排,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但一定要注意两个悖论:一,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必然大量增加化石能源消耗,因为风能、太阳能都是间隙性发电,为了调峰,必须发展化石能源;二,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必须对其进行补贴,但补贴的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必须是从化石能源上来。所以,在目前,中国不宜“风光大跃进”,因为技术不成熟,应加大研发,而不是大规模布局。

刘鉴强:如果这样,中国能在2020年完成单位GDP碳排放减少40-45%的承诺吗?

潘家华:与这目标是吻合的。“十一五”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9.06%,意味着单位碳排放下降了20-21%。“十二五”期间如果完成15%,那么“十三五”期间再完成5-10%,就可完成承诺。所以,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对“十二五”期间的目标建议是15%左右,不低于13%,不高于17%。

刘鉴强:你的目标建议,与很多中国学者、官员和NGO的不同。比如说,我们也要发表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的文章,他就认为“十二五”应保持20%的目标。

潘家华:我并不认同激进的建议。像大力减排造成医院限电的后果,是非常坏的例子。中国应该负起责任,要关注民生,不能只强调减排,不顾国计民生。如果中国不顾后果地减排,在世界上有了发言权,对其他穷国也做同样的要求,世界怎么办?所以,我并不赞同激进。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鉴强,“中外对话”中国办公室总编辑。

图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左)在人民大会堂,图片来自美国白宫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