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药药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有约40 万中医药从业人员,为上亿的中外人士服务。辰龙指出, "快"和"方便"的"现代化中药"不仅降低了药效,而且实际上是在浪费药源。
中文

中医药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 13亿人口以及中华文化圈的社区居民。中国有3800多个县级以上中医机构,约40万中医药从业技术人员。中药店铺遍布城乡,每天中药调剂配方不计其数;栽培药材面积数百万公顷,每年销售药材数千万吨;中药饮片和保健品企业近3000多家;2000多家药厂(包括部分西药厂)生产数千种中成药。以上数字不仅表明中医药产销用规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表明中药资源对支撑医疗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人口近百年来的过快增长带来中药资源消费猛增、得不偿失的创汇出口使许多野生资源难以恢复、技术落后与不合理应用造成有限资源浪费等原因,中药资源越来越紧张,有的已经禁止使用,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受到极大挑战。

目前,关于中药资源“开源”的途径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讨论及相关的政策付诸实施,但“节流”方面则几乎被忽略,药材资源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势必更加剧自然界物种的濒危,影响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中药资源在某些环节上的浪费由来已久,如药材采收失时,运输贮藏条件简陋,因日晒雨淋、虫蛀、发霉变质等引起报废或部分报废。某些药材加工过于粗放,饮片过厚、粒度过大或破碎不够(如决明子),直接关系到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液体制剂和经过提取步骤的制剂,由于提取率低,造成材浪费。

然而,由于人们服药图“方便”,制药企业求利润,某些现代制药技术不合理应用等等,中药资源的浪费愈演愈烈。

按照制剂教科书公认的常识,要获得高提取率就必须分离已经饱和的浸液,加入新溶剂进行二次、三次的提取,这势必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能耗(如大体积液体的浓缩等)、延长生产周期,因而加大成本。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提取率两者之间,很多企业毫无疑问是选择前者,因此药渣中残留较多的有效成分,造成药材极大、极多的浪费,而且降低了疗效。这正是许多中成药效果不及同处方汤剂(正确煎煮)的原因之一。

只利用一种或一类有效成分的制剂,对药材的浪费尤大。例如,柴胡注射液是用水蒸汽蒸馏来制备的,仅利用了挥发性成分,而不具挥发性的柴胡皂苷等水溶性有效成分则随药渣被抛弃了。对某商品五味子颗粒剂的检测表明,颗粒剂根本就没有五味子甲、乙素的相应斑点,这些有成分肯定是随药渣而去(在药渣中测出的含量为0.40%)。更通俗的例子是,用花椒调料无论炖煮多长时间和多少次,再尝花椒还是麻的,因为其中生物碱难溶于水。

许多生产企业只从中药材中提取单一化学成分,浪费的药材惊人。以麻黄为例,单纯提取麻黄素的企业,一年出口金额达1300多万美元,消耗麻黄原料3万多吨,是中医药用麻黄的十多倍。类似例子还有甘草提取甘草甜素,可见甘草和麻黄生长区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紧缺并不是中医用药造成的。青蒿素是目前WHO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市场很大,但是用汽油提取青蒿素后的青蒿“废渣”中还有很多抗菌素消炎的有效成分(如用于皮肤病治疗)。以年生产30吨青蒿素计,浪费青蒿药材达5000吨以上。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有权威机构来统筹管理。

“便捷”中药

配方颗粒又叫免煎中药,最初源于日、韩等国,再传至中国。这种使用形式很受欢迎的原因是方便调剂配方和“免煎”,但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并不等于其组成药味的简单相加,动物实验表明生脉散合煎抗心肌缺血作用明显强于3药单煎后混合的药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合煎有减毒增效作用。这是因为在煎煮过程中药物成分间发生吸附、沉淀、增溶、助溶引起成分质和量的改变,有的药单煎的得量远远低于合煎。显然配方颗粒不仅忽略了中药配伍的特点,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药材的问题。

煎药机的盲目推广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迄今未能引起重视。煎药机迎合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方式的需要,患者宁愿等候1、2小时拿到200 m1一袋的“汤药”,也不愿意回家一日一服地去煎药。从前述制剂学原理或常识可知,煎出率与煎煮次数、溶媒用量成正比,煎液量一般为1:4,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即使如此,也还有 20%~30%应该煎出的成分未煎出,所以才有后面提到的煮散改进),若将此液量浓缩成1:2或1:1时,服用体积大大减少而较多地保持了有效和可能有效的物质。煎药机只煎一次,而且必须固定得汤量200~300m1(包括压榨挤汤)。如果一服药总重量为200g,得汤量200~300m1意味着是大约1:1未经浓缩的汤液,其中所溶出的成分之少、浪费药材之严重是显而易见的。药渣中至少还有30~50%以上的应煎出物随之抛弃,这正是煎药机致命的弱点和弊端。遗憾的是为了“快”和“方便”,对此种“现代化中药”带来的危害普遍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掩饰或美化。

微粉中药是节约药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微粉中药是将经炮制、调剂后的处方药物(一味或数味)研成粉末状的制剂(1~75μm),用温开水直接冲服或冲泡几分钟后服用(掌握温度在80℃左右,兼有汤剂共煎的效果)。由于粒度更加细微均匀,表面积增加,分散度、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对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实际上是提供了中药成分的“自选超市”,各取所需(“异病同治”中医理论的一种合理解释),减少用量,把药材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值得研究相关的器械,确定使用范围。微粉中药实质上是一种冲散剂,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的年代,冲散剂和煮散剂(节约饮片大约2/3)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其粉碎度不及当前的微粉中药,但其思路和所积累的经验为当今节省药材资源提供了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的依据。微粉中药是新出现的使用方式,其用量的等效性(包括安全用量)、贮藏技术、有效期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

 

辰龙是中药学教授 

首页图片o2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