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在“十三五”开局年强调“环保短板”

扶贫、城镇化、公共服务水平等都会在2020年得到较大的提升,不存在瓶颈,只有环境问题,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取得重大突破,与全面小康目标差距最大。
中文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在即。近日,官方媒体新华网《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备受关注,似为即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预热。

每年年初,环保部部长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即为全年工作定调。而今年的主题正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

“环保短板”一词是何时开始被中央领导人提及?此时频提“环保短板”,意味着什么?

谁曾提“环保短板”

早在4年前,2012年底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就提到了“环保短板”:“中国面临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

不过,在2015年之前,“环保短板”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并不多见。而在2015年下半年至今,却频频出现在国家及环保部领导的公开讲话中。

2015年6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的短板。

随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两度提及“环保短板”。在一个会议上,陈吉宁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重中之重,环境是突出短板,农村环境既是最薄弱的难点,也是最有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为何突出“环保短板”

明确视环保为亟待弥补的短板,离不开“十三五”规划开局。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该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在“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所谓短板,包括“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当时已有专家预测,环境质量问题或将成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对媒体表示,扶贫、城镇化、公共服务水平等都会在2020年得到较大的提升,不存在瓶颈;只有环境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下大功夫去恢复和治理的问题,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取得重大突破,与全面小康目标差距最大。

既是补短板、还旧账,可以想见,未来五年,政府层面的环保措施将进一步趋于严格。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之后,中央已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是源头严防,关键所在是过程严管,根本保障是后果严惩。”

如何补齐“短板”

《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一文,着重讲了一个故事。

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参加省委常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GDP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GDP,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要求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上做贡献,去掉经济发展“紧箍咒”。这不仅迥异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唯GDP论”政绩观,甚至与“不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观念相比也略有不同。

以生态政绩观弥补环境短板,是本届中央政府着力推行的环保方法论。

“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今年1月4日,《人民日报》邀请的“权威人士”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中希望各地区各部门都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

 

原文刊载于《南方周末》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