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亚投行需要落实监管,保证言行一致

亚投行的“精干”理念或将影响其可持续性投资能力,凯特·吉里写道。
  • en
  • 中文

下周,银行家们将齐聚印度孟买,共同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第三届理事会年会。许多人不禁会问,自2015年成立以来,这个全球最年轻的多边开发银行是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亚投行的言辞一直令人印象深刻。根据该机构去年通过的能源策略,亚投行承诺将“支持”《巴黎气候协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亚投行首席投资官D·Jagatheesa·潘迪安曾与印度总理莫迪一同被称为“统治古吉拉特邦的人”。他代表亚投行承诺,亚投行一定会成为“为21世纪服务的银行”。

同时,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五月告诉彭博社,“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而不留下环境足迹,是我们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亚投行一直秉承“精干、清洁和绿色”的原则。

然而种种令人担忧的迹象显示,“精干”与“环保”之间顾此失彼已经让亚投行苦不堪言。亚投行向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的行为实际上是为化石燃料项目投资开了后门,同时回避了其环境与社会监督的责任。而亚投行是否会愿意参与重要的公众意见咨询和信息披露,并对受其运营影响的民众负责等问题也让人感到担忧。

 “洒脱”的贷款政策

去年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理事会年会上,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宣布:“我们的投资计划中没有煤炭项目”。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这个说法就被推翻了。

截至目前,亚投行已经累计对外贷款45.9亿美元,其中9.9亿美元被5个化石燃料项目“瓜分”。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成立多年的多边开发银行有很多遗留的高碳投资项目。而亚投行成立于《巴黎气候协定》缔约之后,因而在开辟全新的投资路径方面,可以说拥有着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亚投行似乎也走上了这些前辈的老路。

比如,亚投行不顾民间团体组织的警告依然注资“新兴亚洲基金”(Emerging Asia Fund,简称EAF)。该基金由世界银行私营借贷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管理。

亚投行(AIIB)近来有投资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趋势,而投资“新兴亚洲基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甩手掌柜”式的借贷方式风险很高,因为亚投行自己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新兴亚洲基金”资助的项目进行环境与社会监督。也就是说,亚投行的钱最后可能会投入争议性项目中。

这种担心已经成为现实。“银行信息中心”欧洲分部(Bank Information Center Europe)和“国际普惠发展组织”(Inclusiv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发布的一份全新报告就揭示了亚投行对“新兴亚洲基金”的投资最后是如何让缅甸一座煤矿产量翻倍,从而为一座有争议的水泥厂提供能源的问题。

亚投行的一位大股东为这项投资辩护称,这些煤炭不是用来发电,而是用于其他工业用途。但是报告作者佩特拉·谢尔却反驳说,这个区别并不重要,因为“区分这种差别对气候变化的来说没有意义”。

就连世界银行也意识到了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对外贷款的风险。在侵犯人权与环境破坏的丑闻爆发之后,世界银行旗下的私营借贷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最近将高风险的金融中介贷款项目从18个减少到了5个

未来投资何去何从

这次在孟买,亚投行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大型金融中介机构——“国家投资与基础建设基金”(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Fund,简称NIIF)注资。印度政府在这个“基金中的基金”中占有49%的股份。不少印度团体敦促亚投行理事会否决该提案,因为他们认为这类投资对环境的破坏恐怕很难避免,尤其是“国家投资与基础建设基金”的目标是重启印度的“停滞”项目

这些项目通常是因为民众的反对而搁置的,其中四分之一与土地冲突有关。尽管亚投行高级副行长约哈希姆·冯·阿姆斯伯格承诺:“亚投行保证会……公开下属项目的相关环境与社会文件。”但亚投行一年前对“印度基础设施基金”(India Infrastructure Fund,简称IIF)进行的一笔类似投资仍然几乎毫无公开信息可查。因此,相关印度民众(尤其是受投资项目潜在影响的民众)和民间团体也就无法评估亚投行是否确保其投资项目落实了相关的社会和环境保护措施。

除了已经达成共识的能源与私募股权战略之外,理事会还将在其年会上审议运输与可持续城市等新的战略。股东们表示,这些战略将为亚投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与此同时,理事会还在继续批准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获批准的项目共有25个,其中有18个是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共同投资的。

薄弱的投资管理

公共信息政策与追责制度是一个现代、透明和负责任机构的组织基石。然而在最终确立上述政策和制度前,亚投行理事会就已经开始审批这些战略决策和投资项目了。

这些政策和制度能够落实信息公开和意见征询,并为可能受亚投行投资项目影响的民众提供救济补偿。“公共信息政策”和“投诉处理机制”本来在去年就应该制定完成,但目前仍然都处于草案阶段。最新的消息是,草案将于2018年12月正式通过。不过,同样的预测我们去年已经听说过了。

这些政策草案已经引发了恐慌。亚投行没有承诺在理事会对高风险项目进行审议之前对关键项目文件进行一定时间的公示,这一点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做法不同,这两家银行的公示期分别是60天和120天。此外,亚投行还对申诉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对受其联合出资项目影响的民众提出的投诉不予受理,而目前此类项目在亚投行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为72%。

然而,即便没有基本的透明度和问责制要求,亚投行理事会仍在今年4月通过了一份全新的“问责框架”。根据该框架,亚投行理事会将某些项目的审批权授予了银行的管理层。有60多个民间组织对这一举措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个决定直指亚投行治理问题的核心。亚投行理事会成员作出的决策应该对其所代表的政府、以及亚投行股东负责。股东国政府进而要对其公民负责,确保亚投行在贷款过程中坚守其环境与社会标准。”

如今,对于其投资给人类及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亚投行言与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人手不宽裕(目前的数字是159个员工)”——任何接触过亚投行的人恐怕都对这个借口特别熟悉。但是当问题开始出现的时候,“精干”这个口号听起来就不再像是个借口,而更像是亚投行自身问题的根源。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