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

食品与能源:巨人的冲突

两个重要市场正在争夺全球紧张的可再生资源,这给政策制订者带来了复杂而艰难的抉择。 玛莉安•贝德解读了世界观察研究所地球“生命体征”的最新观察,指出一个危险的时代即将到来。
  • en
  • 中文

 “每一年,我们所阐释的全球环境的征兆都变得更清晰一点。”埃里克·阿萨多里安说。他是世界观察研究所《地球生命体征2007-2008》的项目经理。这是世界观察研究所最新的年度报告,它指出了塑造世界未来的环境趋势。

该研究所位于华盛顿,它在这份刚刚出炉的地球“生命体征”(地球的健康指示)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可持续性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新因素”正在显现。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弗莱文写道:“全球能源和食品市场去年冲突不断,使繁荣经济所需的可再生能源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间的冲突将产生复杂的影响。其中一个后果很清楚,地球的土地和水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将在很长时间里给政策制订者带来艰难的抉择。”

这一冲突,在食品和能源经济的不同方面,既带来经济影响,也开始产生社会影响。弗莱文说:“这再一次提醒我们,有巨大的力量将人类经济和地球的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

世界观察研究所援引的“关键指标”中,包括食品和农业趋势以及能源和环境趋势,二者在几乎相同的基础上争夺主导权。在食品方面,谷物产量下降,价格上涨。对大豆、肉类和鱼类的需求激增,但可灌溉土地的面积保持不变。在能源和环境部门,化石燃料使用增长(更令人鼓舞的是,风能和太阳能也增加了),而碳排放也不断上升。生物燃料的数量剧增,但需求的上涨也抬高了玉米大豆等几种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与天气相关的灾害在数量上和严重性上都有所增加,经常带来巨大而意外的经济社会损失,包括对关键粮食作物的危害。

《地球生命体征》指出,由于世界主要产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全部因恶劣天气而减产,2005年到2006年全球人均谷物产量减少13公斤。亚洲各地,一系列因素损害了2006年的水稻生产。在中国,干旱、水灾和病害是主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字,尽管播种面积增大,产量却和2005年差不多。在印度,水稻生产地区的季风降雨很不规律。

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长,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促进了肉类产品需求的扩大。2006年,全球肉类产量提高了2.5%, 达到2.76亿吨,自然地,这些需求也带来对动物饲料的更大需要,玉米、大豆和其它农产品的消费量也因而增加。由于动物饲料需求增加,以及华北大豆产区的降水量下降,2004年到2006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翻了一番。中国从5,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大豆,到2005年,却有74%的大豆依靠进口。

现在巴西占了世界大豆产量的四分之一,也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阿根廷的产量增长更加迅速,1995年以来增长了216%。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指出:“南美大豆的迅速增长缔造了单一作物种植,这在未来20年里将危及2,200万公顷热带森林和草原。”这种单一作物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

在农业上的食品需求增加的同时,繁荣的生物燃料市场对农作物的需求也扩大了,2006年上升了28%。美国和巴西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但还有其它许多国家紧随其后。世界观察研究所说,“对食品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其带来的生态风险”也增加了。弗莱文指出,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棕榈油,它既可以用于烹调,又是柴油的添加剂。棕榈油“成为2006年的热门商品,促使企业家们砍掉东南亚的热带森林来扩大棕榈的种植”。

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收入的增加和膳食的改变,扩大了对肉类的需求,2006年肉类产量提高了2.5%,估计达到2.76亿吨。这些肉类中至少有60%是由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7年其产量还会增长3%,达到2.85亿吨。“中国仍将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说,但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巴西)也在扩大其生产能力。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得比其他任何肉类都要快,“似乎因为亚洲的肉类消费模式正在改变,人们由于担心禽流感,从鸡肉改吃猪肉。”

这些对地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地球生命体征》指出,肉类生产占用了全部农业用地的70%,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0%。比如,亚利桑那“70%的原有林地变成了养牛的牧场,其余的30%中大部分也被用于种植大豆及其他饲料作物”。据说,家畜占了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18%(按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包括37%的甲烷和65%的一氧化二氮。这些动物是水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江河溪流、地下水和土壤的主要污染者。

(世界对鱼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尽管海产品越来越少”。野生鱼类减少了,过去十年捕捞量停滞不前。野生鱼类的减少促使全球鱼类养殖数大大增加,其中70%都在中国。中国的海产品消费量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增加了十倍还要多。)

人类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引起了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的其它压力也和这个广阔议题相关。这些压力包括:灌溉用水短缺、土壤盐碱化、规模空前的森林破坏、栖息地加速消亡而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碳排放增加。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中列举了44个趋势,其中只有6个是积极的。在这些令人鼓舞的征兆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担忧而产生的风力发电利用的增长。去年欧洲的风力发电量增加了19%,除此之外,亚洲是风力发电增长最快的地区,容量增加了近368万千瓦(3,680百万瓦)。《地球生命体征》指出:“2006年,印度的新装机容量增加了184万千瓦,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总装机容量(62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排在德国、西班牙和美国之后。

“但是,中国正在快速赶上,”报告还说。“中国在小型风力发电的利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六,稍落后于丹麦。2006年,由于新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中国的装机容量增加了近135万千瓦,翻了一番还多,总容量达到260.4万千瓦,”世界观察研究所援引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报告说。它又补充说:“(中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把风力发电容量再翻一番(一些专家认为届时将远远超过这个目标),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全球的“新风力发电设备投资2006年超过200亿美元,到2016年将超过600亿美元,”GWEC预测,“随着强有力的政策到位,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到2010年将达到1.35亿千瓦,到2020年将超过10亿千瓦。”

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也增长迅猛,位居世界第三,排在日本和欧盟(以德国为首)之后。台湾地区2006年的产量居世界第五,美国第四。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去年总共估计为54.7万千瓦,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占有22%的市场。

但是,世界观察研究所指出:“2006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大部分都出口到德国和西班牙,只有2.5万千瓦安装在国内。”

替代能源有所增长,但世界大部分能源仍然依赖化石燃料,碳排放继续毫不间断地上升。尽管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排放者,但排放增长最快的是亚洲,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

《地球生命体征》指出:“自从1959年开始测量以来,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增加了20.8%,现在比前工业化时期高出100ppm还多。”2006年,世界的石油消耗量为39亿吨,人类活动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了2.2个ppm,总量达到382ppm。增加量的大约80%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2005年的排放增长了3%,达到75.6亿吨,“地球上每人的排放超过一吨”。2000年以来,化石燃料造成的排放增加了17%,世界观察研究所说。单是中国在2005年就增加了9.1%,“专家预测2010年之前中国化石燃料利用产生的排放会超过美国。”

 

“世界已经快没有时间来对付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了,”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埃里克·阿萨多里安最近在《地球生命体征2007-2008》的巴塞罗那发布会上说。“欧洲和其余的国际社会必须就气候变化向美国决策者施加压力。”然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快的是亚洲,世界观察研究所和其他人都认为,只有先让美国减排,才能说服中国和印度。

“减少世界碳排放的唯一希望在于美国开始减排,并立即与其他国家合作,”阿萨多里安说。“能让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只有欧盟。”

针对北极无冰区可能存在的油气资源,加拿大、俄国、丹麦和其他国家近来提出动议,打算宣布对其的所有权。阿萨多里安说,这些动议认为“变暖的世界正在此地”。

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竞争性需求,其中包括当前食品和能源经济的冲突。很清楚,为此我们需要审慎的公共政策决策。正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弗莱文在《地球生命体征》的结论中所说:“我们努力替代有限的化石燃料,却带来了新的生物资源需求,尽管这些燃料的持续燃烧扰乱了气候,使资源基础进一步弱化。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危险的时代,地球的生命体征需要悉心的监控。”

 首页图片由Richard Pluck

作者简介:玛莉安·贝德,中外对话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