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需要时间”

周四,格雷希拉•齐齐尔尼斯基建议依靠碳市场避免中美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僵持。西蒙•扎德克就此做出回应。
  • en
  • 中文

格雷希拉•齐齐尔尼斯的建议为美国如何体面地资助中国提供了一种创新机制及精神食粮(见《拯救京都议定书:解决气候谈判僵局的方案》)。然而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机制是否奏效,而在于它能否很好的解决问题。

美国不会以任何途径支付中国的减排成本。首先,国内政治环境不允许美国这么做。其次,中国能源产业的减排成本(40至80美元/每吨)相对巴西热带雨林减排所需更甚(5美元/每吨)。毫无疑问,美国企业自然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一方。

还好,中国的问题其实并不真正关乎于钱,上述或许也就构不成一个问题。

中国已然放弃通过气候协议获取任何大额资金的想法了。中国只希望继续保持当下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势头,并在整个价值链上维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中国无法舍弃当下污染较重的产业,但同时需要增加在清洁科技领域的投资,力争在未来处于领导地位。

国际社会依然由美国主导,而中国期望从中获取的包括:其一,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均能对减排做出承诺,以最小化气候对他们生存构成的威胁。其二,消除气候管理 中存在的贸易保护伞。其三,共享技术开发与利用,避免因技术为由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并防止重蹈当下知识产权锁定所致的高昂代价,同时考虑加速全球减排行 动。

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时间来争取一致的行动。它需要确保国家在未来十年,不会因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气候争辩及单边政策而打乱发展的阵脚。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诚然格雷希拉•齐齐尔尼斯基的建议在某种程度是解决问题之道。然而这个问题因种种原因,要赢得谈判双方的坚定共识既不现实,也不是当务之急需处理的核心冲突。

西蒙•扎德克是社会责任顾问公司合伙人

碳交易是否能挽救哥本哈根?中国期望从工业国家获取什么?您对此有何看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在论坛留言参与讨论……

下周:凯文•斯密思对格雷希拉•齐齐尔尼斯基的建议给予评论。另外,西蒙•扎德克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外对话的作者也将就此做出回应。

首页图片由 Bert van Di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