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的“绿色长征”

这项中国最大的青年环保运动才刚刚起步,学生加强环保的意识给予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霍伟亚报道。
中文

“读初中那会儿,家乡很多地方的草都能长到我胸口。”来自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学生刘世轶回忆。正在中华女子学院读大一的杨茜觉得他说的有点神奇,她来自产煤大省山西,从未体验过草原的广阔。“现在的草确实都很低,只有很少的地方还有那样的景观。不少地方沙化很严重。”刘给她解释。

刘世轶所在的团队,名称很有诗意——“草原漫步”,是今年绿色长征活动七支团队之一。绿色长征是美国新一代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合作创办的青年环保活动,每年组织中国近五十所大学的学生在环境热点地区,就同一主题开展环保宣传、调研活动。

2009年第三届“绿色长征”活动已于10月30日闭幕。今年,近千名学生在内蒙古草原、长江、黄河、东南沿海等流域或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宣传环保、能源知识,调查研究不同地区的新能源使用状况,并出版了一本调研文集。

闭幕式当天,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学生分别展示了各自的活动成果。文章开头的讨论就发生在闭幕式的一个分论坛上。

草原问题并不是“草原漫步”今年关注的重点。他们去草原,是要参观那里的一个风电场。因为今年绿色长征的主题是新能源,七支团队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设计各自的活动内容。

张宗帅也是来自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草原漫步”成员,他和队友调查沼气使用的细节被记录在2009年绿色长征的宣传片当中。

视频里,农民对沼气很欢迎。因为有政府的补贴,农民只需几百元人民币就可以建造一个沼气发电机。

几种新能源中,只有沼气被中国农村地区广泛使用。所以另外一支队伍——“黄金海岸”——由中国东南沿海的四所大学组成,也选择了调查农村沼气现状。但队员陈明唯在长征日记中提到,他们选择的是个“失败”的案例:广州乌石村2006年建立沼气示范点,当时十户家庭参加;三年后,只剩二三户还在用沼气。

实地调查前,他们了解到上述情况,开始犹豫是否还要做下去。但最终还是去了,去了解“它为什么没有成功”。“当地有一条河流叫溪流河,距离村子不到五里。政策中有规定,为防止河流被污染,五里内不宜大量养殖禽畜,而禽畜的粪便正是生产沼气的原料。”缺少原料导致沼气用户减少,陈明唯在总结中总结,“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建沼气池,要因地制宜。”

在上述分论坛中,杨茜也举了一个身边的沼气例子。她家乡的邻居也使用沼气,不过并没有沼气不够用的问题,反而清理沼渣是个费劲的事情。

其实,杨茜和与她一同来的三位同学并没有参与今年七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个,却都来参加了闭幕式,因为她们想参加明年的“绿色长征”。和她们有同样想法的是从香港大学来到北京的三位同学,他们已经把明年的活动形式都规划好了。

因为每次组织近五十所高校参与,声势较大,所以绿色长征号称“中国最大规模的青年环保运动”。现在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其中,通过调研认识环境的现实状况,宣传环保知识。

但相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步的中国青年环保运动,它还是一个新现象。

活动组织方之一的新一代研究院是成立于美国的环保NGO,对中国来说,它是一个外国组织。绿色长征活动中,有国际背景的新一代研究院侧重于筹资、专家指导以及与资助方沟通。而北京林业大学在中国是一个事业单位。二者合作的模式,和以往中国青年环保运动的形式有一些不同。

以前中国的大学生参与环境运动,来自学校的主动指导、支持比较少,主要是学生间的志愿联合行动。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又很少得到学校或官方机构的支持,资源调动的规模和能力受限,活动一般都简单节约。

而如果大学校方主动组织活动,以学校的名义,则可以很容易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协调。这正是“绿色长征”的优势。

绿色长征的赞助方也和以往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提供资金。这次“草原漫步”能够顺利进入风电场调研,是因为活动赞助方、风机制造商苏司兰从中协调。太古公司的员工志愿者更是全程参与“黄金海岸”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很多天就开始学习和了解行动计划,做好各种协助准备,并帮助他们设计和完善调查问卷,使调查更有针对性等等。这些成熟企业规范、严谨、注重细节的职业精神,也让青年人从中学到环保以外的许多东西。

但以往中国青年环保运动的民间色彩却有一个好处:较大的自由度。很多事情不会受到学校,甚至政府部门的牵制。这是“绿色长征”所不及的,因为中国的大学行政化较重,环境议题中的一些敏感区域,这种模式不可能触及;活动的运作上也会有效率等方面的限制。

在活动内容上,大学生在校园、社区,甚至到农村地区宣传环保知识,一直是中国青年环保运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环保宣传这类活动简单易行,不需要很多资金,甚至不花钱;能力要求也不高,只需要活动前期做个简单培训,一个人或团队就可以完成一次宣传活动。中国各地大学中的环保社团还在坚持做这样的事情。

但很多人质疑这种环保宣传的效果。到一个社区宣传几个小时,随后离开。这种一次性的宣传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在活动效果评估中往往会描述此次活动影响了多少人,但是否真正影响了这些人?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做环保宣传的青年人。

参与今年绿色长征活动的大学生也产生了上述疑问。刘世轶觉得,仅仅宣传是不够的,这样“不过瘾”,应该对所关注的问题持续跟进下去。对于调研活动,一些参与“绿色长征”的学生也有“不过瘾”的感受。

新一代研究院的项目协调员贝可来告诉笔者:“内蒙古的团队觉得沼气在农村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希望能做一个项目来改善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调研。”

所以绿色长征这两年都主动做出调整,今年的新内容是设立了“绿色播种奖”,似乎正是为那些感到“不过瘾”的学生所设立。该奖项要求学生针对当地一个社区进行先期调研,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评估结果进行项目设计,被选中的项目将获得小额的项目资金,以支持项目开展,今年共有25个项目获得该资金。

青年人的“不过瘾”、不满足,意味着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国青年的“绿色长征”才刚刚开始,这也正是绿色长征继续前进的动力。


霍伟亚是中外对话在北京的运营主管。 曾任《绿色大学生论坛》环境文化通讯主编。

首页图片来自新一代研究所

在世界各地,老百姓都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及如何降低自身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和口袋中。“酷冷生活”涉及的话题包括:消费能力,道德消费,生态设计,可持续消费等。

让我们一起研究和讨论这些话题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