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2亿只节能灯的后遗症

在中国,节能灯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白炽灯。然而袁端端在本文中揭露了节能灯不为人知的汞污染陷阱。
  • en
  • 中文

节能灯因能效高被视为白炽灯替代品,中国2009年推广1.2亿只。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中国推广节能灯高达2亿只。但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虞昊说,节能灯推广战略背后是可怕的污染陷阱。

虞昊曾参与中国第一个高压氙气灯研发,对照明颇有研究。他介绍,一只普通节能灯含汞量约5毫克,仅够沾满一个圆珠笔尖,但渗入地下可污染1800吨水。汞常温下即可蒸发,节能灯破碎瞬时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超标上百倍。而人体汞超标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一次吸入2.5克汞蒸汽即可致死。

据虞昊统计,2006年中国报废的含汞照明电器,由于处置不当而释放到大气中的汞达70~80吨。

但中国缺少回收体系。2008年发布的新修订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把家庭废荧光灯管列入可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范围类,同属荧光灯的节能灯也得不到无害处理。数以亿计的节能灯废弃后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处理,成为生态的隐形杀手。

虞昊去年写信给国务院,指如果推广节能灯反造成汞污染,则无环保功效可言。领导收到此信两周后给予批复。同年6月5日,环保部邀请专家参与专项座谈会,结果却不了了之。“有些专家的态度显得很不明朗,节能灯的汞污染问题他们好像不太关心。”他说。

至今中国尚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性措施和政策。中国照明协会理事长陈燕生透露,目前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废旧气体发电灯回收处理规范》,但颁布暂时看来还没有眉目。

通过调查销售市场,虞昊发现节能灯产品简介里绝口不提或只是轻描淡写汞污染。甚至在政府的推广战略文件里,也见不到含汞可能造成污染的提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节能灯含汞的危害!”他说。

而在照明行业,节能灯含汞不是秘密。浙江阳光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厂家,该公司一位要求隐去全名的节能灯项目负责人陈先生说,即使是他们这样的大企业,节能灯无汞也做不到。企业只能降低汞含量和将液态汞转化为固态汞,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挥发污染。

“国内没有对荧光灯的污染进行评估。环保部门更加关注食品、家电等的污染,对于照明关注比较少,不太重视。” 北京光电源研究所监测中心化学监测室工程师刘姝说。

绿色照明工程因此高歌猛进,先后被列为中国“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重点项目。政府为鼓励居民购买,出台了优厚的补贴政策,促使节能灯产业日益蓬勃。

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节能灯生产企业近2000家,年生产节能灯24亿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5%以上。

虞昊说,1996年中国开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节能灯由此成为推广主体。当年推动此事的专家多为物理界人士,对发光工程不太了解,没有考虑汞污染的危害。

屡屡中标中国节能灯推广计划的飞利浦公司,其中国照明部公关负责人胡征宏称:“这是工艺所限,当初中国大力推广节能灯也是权衡了利弊,这在节能减排和对整个社会节能意识倡导上是一个最佳方案。”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冯新斌一直研究环境中的汞,他说,中国燃煤发电本身也有汞排放,而节能灯节约了电力,因此总体上是减少了汞排放的。 “要知道每个电厂一年就要排放一百吨汞!”(编者注:中国目前主要依靠燃煤发电,使用节能灯的初衷则在减少耗电)

不过他也强调,尽管每只节能灯含汞量不大,但需解决回收处理问题,因为汞是一个全球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传播,流动性非常强。沉降之后进一步转化,以甲基汞的形式在鱼类体内富集,更容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今年两会期间,广东珠海市人大代表林旭谊提交了一份提案,认为应建立节能灯回收机制。虽然提案早已多次交至相关部门,却没有结果。

中国节能灯厂家中仅三家设有回收处理装置,均是自行配置。“一般企业都是送垃圾场填埋。” 浙江阳光公司的陈先生说,“回收处理旧节能灯成本很高,又没有补贴,而且废旧节能灯基本上没有什么再利用价值。”陈先生还提到节能灯的回收处理线每条造价约为1000万(约150万美元),大企业一般需要两到三条线。

林旭谊在搜集议案阶段,对很多节能灯企业和协会做过调查。大部分企业表示,如果政府予以补贴,他们可以做回收工作。但林强调:“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标准,就像废水废气的排放有了严格限制,很多企业不敢不处理。”

广州一家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他们可以回收节能灯管,但“灯管里的汞目前没法处理,只能暂时封存,而且量越来越多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以LEDs(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半导体照明被认为可以解决节能灯汞污染问题。它们不含汞,且可以节约80%的电能,使用寿命长达8~10年。

但陈燕生认为,中国LED技术还很不成熟,成本价格高,因此短时间内不可能大量推广。安徽克雷斯光电子公司销售经理林凡介绍,由于二极管技术限制,中国大陆制作LED的芯片均从台湾进口,绝大部分产品的半加工和封装都在深圳进行。

中国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葛爱明教授说,中国科技部于5月出台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标准,地方性的标准也会不断出台。他对此很乐观:“国外绿色照明工程做的好,就是因为政府一开始就提出了硬性规定和标准。”

袁端端,《南方周末》实习记者。

原文2010年4月14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经中外对话编辑。

虽然中国绿色照明战略取得长足进展,然而针对含汞灯泡的处理问题,国家中国尚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性措施和政策。中国领导人和灯泡制造商是否应更积极、迫切的关注该问题?你认为他们应当怎么做?是否需要为鼓励循环利用提供补贴?发光二极管是不是一个好的答案?请在我们网站上发表您的看法。

首页图片来自 Meta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