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南水北调工程:“得不偿失”

中国计划将南方的水源通过绵延几千公里的调水线路输送到干旱的北方,这项工程被中国官方媒体称为“一个即将实现的梦想”。但是,S.C.沃兰对该工程持保留态度。
中文

中国的水短缺亟需找到应对方法,这是毫无争议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缺水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人均水量排名中仅位列第122位,低于其他人口众多的国家,如美国和俄国。

北方地区的供水尤其紧张。从北京到甘肃的广大地区,年降水总量只占全中国的四分之一,而且近年来由于农业用水的激增,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预计未来三十年国家人口增长将达25%,到时用水将会更困难。同时,南方一些地区刚好相反,遭受季节性水灾的危害。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广袤的高原的边缘,尘沙滚滚,是中国用水斗争的最前线,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被列为缺水地区。宁夏区政府认为,解决办法就是,他们相信减少人口就能缓和用水危机。即使这样,据预测,随着消耗率的增加,宁夏的供水量到2030年将减少约一半。

从长远来看,宁夏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工程的目标就是调整地区间的供水不平衡,通过构建总长超过三千公里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来实现从长江到黄河的跨流域调水。

怀疑者们对南水北调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工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几十万人的移民、极大规模的工程技术工作,并且会给两大河流系统的水文和生态功能造成根本性的改变。而到2050年完工时的工程总造价则预计高达590亿美元,十分庞大。但问题是,这笔钱花得值吗?

农业被认为从南水北调中获益最大,但恰恰也是最主要的问题。谷物和其他粮食作物消耗掉了中国可用水总量的70%,创造出的GDP却只有15%。因此,在现有土地使用模式的基础上,即使谷物价格增加到三倍,南水北调的供水成本也使得其灌溉功能并不经济合算。

南水北调还有一个更隐性的代价,就是水文和生态链的断裂、野生动物和自然风景的消失。一旦将这个因素也算进来,工程在经济上的不合理性将会更加明显。即使某些线路上可能会从工业和城市用水户那里得到更高的回报,总体收支还是无法平衡。

低水平的用水效率给兴建大规模新供水设施的必要性打下了更大的问号。

例如,改进灌溉系统可以明显减少用水总量。对老旧的供水设施进行更新,特别是管道,也能减少浪费,根据非官方的估计,节约高达50%。

另外投资建立废水处理厂,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例如,长度仅为200公里的泰晤士河,其河水在流入大海之前,至少能得到三次利用。尽管再利用率如此之高,由于得到认真的循环处理,泰晤士河水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生态质量。

提高水价也能起到作用。在中欧的前苏维埃政权国家,随着水费的直线上升,生活用水量减少了将近50%。尽管2002年制定的新水法规定进行价格改革,但中国的水价仍然过低,这就意味着缺乏刺激让人们厉行节约。

尽管南水北调的计划是每年向黄河流域提供448亿立方米的水量,但是管理措施(伴随不可或缺的政治意志)和经济的渐进重组,将会使这个量达到2倍以上。

 

 

 

沃兰博士的报告《中国南水北调:需求与成本分析》中的建议包括:
1. 减少城市供水系统的渗漏;
2. 改进废水收集和处理,使其在下游得到再利用;
3. 不鼓励干旱区进行灌溉农业;
4. 改进灌溉方法;
5. 鼓励那些农作物至少部分靠雨水灌溉的地区的谷物出口。

 

本文为世界自然基金会2001年的委托报告《中国南水北调:需求与成本分析》的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机构声明:该报告只代表其作者S.C.沃兰博士的个人观点。

首页图片Sam Haldane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