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让高速安全行驶

公众对于铁路部门的失误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北京方面必须做出回应。但是,高铁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发展。马旸撰文。
  • en
  • 中文

对于中国当局而言,从高铁(HSR)事故中那些歪七扭八的车厢残骸中汲取的教训就是: 这样一场发生在国内的事故居然会顷刻间传遍世界。而这,令他们感到非常不爽。作为中国的推特,新浪微博仿佛一道光线穿透严密的信息审查,将鼎沸的舆论迅速传遍世界。

正如我曾写道的那样,对于一个一贯缺乏透明度,并且对于群众提出的问责要求甚少动作的政府,公众舆论一边倒地发出了声讨。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当局为引进的核技术进行辩护,认为其更加先进,并且将日本所经历的灾难归咎于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而与此不同的是,对于一个完全由自身所导致的问题,推卸责任只能让人感觉不到任何诚意。

公众以及非官方媒体依然不肯接受其说辞,并且不断要求全面披露事故原因。汹涌的公众舆论令当局越来越束手无策。一切看来,中国的铁路发展模式将要无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变化。如果中央政府以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应对这场灾难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然而,如果最终采取的措施是全盘放弃高铁的话,那也同样是个错误。我曾指出,高铁,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帮助中国实现其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目标的符合理性的想法。

由于还处在危机解决状态下,无论是铁道部还是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都没有对高铁的长期发展方向做出讨论。不过,国务院临时宣布停止上新高铁项目,温家宝总理也要求对事故原因一查到底。在消息面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就中国高铁项目的未来走向进行一些推测。

* 保持不变;中国根据现有计划及时间表全力推进高铁项目。

* 暂缓项目重新进行评估,但最终还会继续推进。

* 降低发展速度,以解决铁道部及其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 大幅缩减项目规模,减少其资金供应。

* 不加区别地完全废止该项目。

目前,头尾两种可能性似乎都不可能发生。像财新网这样颇具开拓精神的媒体依然不断地敦促高层领导,希望他们能够向铁道部施压。至少,就是否应该对这个因循守旧的部门进行改革展开一场合法、且有可能是独立的探索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事实上,事情可能发生的机会每天都在增加: 就在昨天,铁道部迈出了一小步,宣布高铁降速、降价。

如果改革能够得以进行,那么,这将是过去至少十年间北京方面所开展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体制改革。正如缺少一个像美国能源部那样能够统领一切的能源部门一样,中国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运输部门。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那就是“插手管事儿的人太多”,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很少进行横向合作。

实际上,铁道部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正如我所提到的那样,在已经倒台的前铁道部长刘志军的领导下,他们对于争取这些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业务尤为精通。然而,对于这个部门进行有意义的体制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在它负债累累的 情况下。而且公众的担忧使动车上座率下降,收益减少,很容易就会使这一情况雪上加霜。已经有迹象表明,新开通的京沪高铁乘客数量已经出现直线下降的情况。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浮现,中央政府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会使公共危机更加恶化,导致公众在处理这个政治棘手问题上对政府失去信心。然而,采取的措施不应升级到全盘放弃高铁项目。中国依然有充足的理由建设一个先进的铁路运输网络。

支持高铁项目的人认为,铁路运输客流量的上升能够减轻煤炭等必需商品的运输压力。当我被堵在绵延数英里的运煤车队后面的时候,我无法就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现实意义提出不同观点。此外,对于一个幅员辽阔、高城市密度的国家而言,建设一个覆盖各地的高铁网络有着其充分的理由。2010年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中国有50%的人口,约7亿人 居住在城市,这表明其城市化进度要快于预期。然而,这一比例依然大幅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

据研究机构龙洲经讯的资料显示,随着大量人口将要融入这座城市,其中不乏那些希望彻底成为城市居民的年轻移民,北京正规划建设多个巨型城市群,并同时将城市化进程向内陆推进。巨型城市将容纳人口超过一千万,而“大型城市”容纳的人口则在五百万到一千万之间。

高铁的四条主要线路将目前规划的巨型城市地区连接起来并非巧合。这几条线路纵贯南北,从北京/环渤海地区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华中地区的长沙-武汉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而横向,高铁则最终会将上海和重庆连接起来。这里正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模式所在。因此,按照规划,高铁项目将有助于促进区域融合及发展,并为公共交通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高铁的存在还能够使消费者在驾车、飞机、或者动车之间做出选择。而对于“具有环保意识的”人而言,乘坐动车出行的碳密度较低。

然而,尽管高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很明显,该项目的实施却偏离了其良好的初衷。当这场人间悲剧最终得出结论之时,我不禁怀疑,这次事故应该不仅仅归咎于技术方面的缺陷,而应更多地归咎于管理不善、政治、以及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失误等。而实际上,正是这种对于速度有目共睹的痴狂(不仅仅是列车的速度,还有路线增设的速度)、“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保密文化、以及一个沉湎在固步自封中不能自拔的部门使这个国家的技术理想在现实中化为泡影。

马旸:欧亚集团中国分析师 

首页图片来自中国铁道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