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朔天运河”大西线调水遭批

用西藏之水解救中国北方的水危机?“朔天运河”这个激进提法曾让很多人关注,但是周维在最近的一次沙龙中发现众多科学家对此方案却是大批特批。
中文

从西藏调水至中国北方以“拯救中国”,是近年来最大胆的工程设想之一。其中郭开提出的“朔天运河”方案最受关注,据说曾受到众多将军及院士的赞同。在上个月的一次沙龙中,这一方案遭到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不留情面的批评。

8月10日,在绿家园举办的环境记者沙龙中,“朔天运河”方案的创始人郭开与来自地质、气象、湿地方面的专家展开对话。

这位据称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之后的郭开老先生,出自水利世家,是中国原四机部离休干部。他的名片上印有诸多头衔:朔天运河大西线方案创始发起人、总设计师;著作家、教授、经济师;中华朔天运河筹委会副主任及秘书长;北京朔天咨询开发公司董事长。

他说,他原本设想把黄河的水引到北京,结果黄河断流了。西线上长江也缺水,无水可调。“而雅鲁藏布江有足够的水,我们调水对印度没有影响。”

中华朔天运河筹委会(以下简称“朔天运河”)团队发送的资料中介绍,“朔天运河”将成为横贯中国东西的万里运河,从雅鲁藏布江向东北方向穿过5条江河,建立10座水库直达黄河,为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北京等超过14个中国西部、北部省市地区供水,同时发电。介绍中还宣称,今天中国水荒、电荒、粮荒、油荒、污染,乃至城乡差距问题,朔天运河可以一并解决,并列举了政府高层在几年来给予的正面批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先生在沙龙之前,特意仔细读完“朔天运河”为论证方案出版的《中国如何拯救世界》一书。他回应道,首先,“朔天运河”方案中对地震环境的论述很少。运河穿过的地区多为地震高发区,而运河的河道和隧洞要穿过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地震滑坡对运河的破坏是致命的。在西南山地复杂的地理、地质环境下,运河河道根本无法躲开地震带。徐道一列举了60年来发生在西南山区的十余次大地震。他指着地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严肃地质问年龄和他相仿的郭开:“要是发生了大地震,对你的运河有什么影响?你考虑了没有?你好像没有考虑。你的隧洞如果塌了,怎么办?”徐道一提醒说,就算运河建成,一旦发生地震,修复工程将消耗比建造更巨大的成本。

徐道一说,在如此陡峭的雪山峡谷,大声说话都可能造成雪崩,而“朔天运河”方案中的定向爆破、人工塌方、堆石筑坝、堵江截流,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更不用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隐患了。他说,方案地图显示,“朔天运河”将引入青海湖,利用青海湖调蓄。但青海湖是咸水湖,不仅不能如方案中设想的那样,被调运河水稀释盐分,反而会把淡水盐化,这是不明智的方案。

徐道一认为,《中国如何拯救世界》对上述问题有说服力的论述太少,把问题设想得过于简单。”他认为这个工程如果盲目上马,后果将十分严重。并提醒“朔天运河”团队:“不要把主要目标放在造舆论、动员高层力量方面”,如有条件应做好立项展开专题研究。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从保护青藏高原湿地生态角度,对“朔天运河”方案提出质疑。他说,这些年黄河几乎年年断流,最长断流时间长达270多天。由于缺水,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土地盐碱化。黄河上游若尔盖地区有49万公顷湿地,蓄水量极为丰富,现在有过渡放牧、鼠害、采矿等问题,这许多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如果能把这里保护好,根本不用劳民伤财地调水。”

郭开在演讲中说,青藏高原是个大冻土带,丰富的水资源冻成大块的冰,可是气候一变暖,冰就溶化了,所以应该加以利用。就陈克林所言若尔盖湿地的治理,“朔天运河”团队提出的对策是“先把大渡河上游的水调过来”。

北京大学大气物理系陶祖钰教授也是一位退休的老科学家。他首先指出“朔天运河”制作的两张工程图非常不专业,这两张地图在会场上人手一份,制作精美,背面是工程方案的详细介绍。但陶祖钰批评,这两张地图没有比例概念,没有等高线,完全就像一张旅游图,使这个工程方案更像一个畅想,缺乏严肃的科学性。陶祖钰指出,关于调水,每个人都可以有私人的畅想,但是一旦涉及到工程,需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有多少水可以调,调水会不会改变气候。沙漠、戈壁的形成跟大气环流有关,大气环流又跟海陆格局有关,这些是人改变不了的。

独立地质科学家杨勇已连续4年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考察研究。他提到,60年以来,中国对于青藏高原地区地震活动、地质灾害还没有弄清楚,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议非常大。其次,“朔天运河”方案中提到的几个河流的取水点,其水量都没有超过500亿立方米,大部分是200-300亿立方米。从这几个取水点取水,要达到“朔天运河”方案中的水量是不够的。而且,“朔天运河”工程会改变中国的整个水资源格局,特别是对西南地区的天然水资源格局形成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西南地区已经建成了大量的水电站,“朔天运河”取水和拦水工程将改变河流的流量,使现有的水库和发电机组闲置,造成极大浪费。

杨勇质疑,这个大工程是否具有调度机制和相关系统的应对机制?除了前面学者提到的地震和泥石流之外,它如何应对干旱和工程导致的气候变化?杨勇提到,之前在面对西南干旱这样的自然灾害时,水利系统已经暴露出反应迟钝、无能应对的问题。

对这些质疑,郭开和“朔天运河”团队没有做出令科学家们满意的解释。

陶祖钰教授说,前苏联曾经调水到哈萨克,结果造成了当地土地的盐碱化。美国殖民之后,在原本放牧的土地上种粮食,结果造成土地沙漠化。现在美洲龙卷风肆虐,跟地面生态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他指出,恶性竞争毁灭了人性,“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周维
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助理编辑

本文图片来自 Nasa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