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缅密松电站搁置之惑(二)

中国不干涉邻国“内部事务”的口号在缅甸只是空谈。秦晖认为,中国在缅甸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en
  • 中文

关键在于“根本不和我们商量”

其实,听来听去,笔者觉得,“根本不和我们商量”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和昆桑牧师说的“军政府和中资公司不跟我们商量就拿它去赚钱,我们当然不同意”是一个道理。

密松是神圣的,但神圣密松是否不能有任何人工建筑?即便在克钦人中也未必看法一致。密松汇流处现在就有新建的佛塔、教堂和一些简陋的旅游设施。但如果按如今水电站这种开发模式,由军政府把密松圈禁起来霸占为官办旅游公司,把当地百姓强行赶走,再委托一些外国人来经营——如果这样搞,那就会与电站一样招致千夫所指了。

有朋友告知,实际上密松过去的名气没有如今这么大,“二水环山”的形象也没有如今这么随处可见。如今这种现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军政府与中资公司的行为引起的反弹:密松现在似乎不仅是克钦文明发祥地的象征,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钦民族抵抗专横维护尊严的象征。

从克钦人的角度想,以独裁、腐败闻名的军政府圈占我们的土地,把当地百姓强行赶走而只给极低的补偿,然后把这里交给一家外国公司,由外国公司经营50年,生产的电力90%输往外国;当然外国公司为此会给军政府一大笔好处(政府财政收入),但过去从来没有在克钦地区搞过公共福利,只是派兵屠杀、抢掠我们的军政府得到这些好处与我们有何关系?

在缅族人看来,密松当然未必是“龙脉”,但作为“母亲河”的发源地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只是没有克钦人那么强烈),军政府在克钦人看来是征服者,在缅族百姓中同样不得人心,这在最近的变革中已经越来越清楚。因此密松工程给军政府带来的好处同样未必是给民众的好处,中资公司与军政府的交易不仅违背克钦民意,也违背缅族民意。

而从中资公司的立场讲,密松工程是中缅合作的,代表缅甸方面的只能是军政府而不可能是反对党或“民地武”。军政府同意中国独立经营50年,中国给他们相应的回报,这是两国间正常的平等交易、互利合同。至于军政府如何回报当地百姓,这是他们的“内政”。

关于缅北和克钦地区的“内政”

但是,密松电站所在的克钦地区情况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包括克钦邦在内的缅北地区的现状,实际上是与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在这里的强大影响密切相关。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孟族、掸族和缅族都曾在今天的缅甸版图内建立过相对强大的王国,但没有哪个王国曾经直接管理过今天缅北的所有地区,尤其是克钦地区。但毋庸置疑的是,当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开始在中缅之间形成时,缅甸已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中国与亲中国的当地土著一直在反抗,边界的划分也长期未定。1914年,英国以印缅共同宗主的身份提出了“麦克马洪线”,但中国并未承认。而中缅段在1960年实际上成为中缅两国正式划定的北段国界以前,中国也是不承认的,当时中国主张的是更靠外的一条界线,包括了历史上曾是中国属地的一些地区,今天的密松恰好就在这条界线上。

中缅先后卷入的抗日战争又带来了新变化。一方面在抗战前期英国置身事外,中国却因沿海被封锁,严重依赖缅甸国际通道,被迫接受英国要挟,从而有了所谓“1941年线”(主要涉及掸邦北界)的说法;另一方面抗战后期英美卷入,日本侵占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蒋介石为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为参谋长、而英国人参与甚少的“中印缅战区”成立,缅北控制权因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而在实际控制方面,中国远征军不仅在战时一度控制了大部分争议地区,抗战后中国对这些地区仍保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乃至控制力。

克钦人军队在抗日中立下赫赫战功,而缅族的民族主义者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错估形势,企图通过联日反英争取独立,因此受到日本利用,不但站在了中英的对立面,而且也和与中英同舟共济的克钦等缅北民族加深了对立。历史的阴影终难消除,缅族想要继承英国人在缅北的势力并非易事,何况这种势力在抗战中也已大幅削弱。

边界条约与缅共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缅甸民族主义政治家们主要的思路有二:一是通过尽量宽松的联邦制,以向少数民族放权来换取他们对联邦国家的认同;二是打“中国牌”,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搞定缅北。昂山本人力推第一种方式,于1947年独立前夕与多个少数民族势力签订了“彬龙协定”。该协定不但给予各少数民族以极大的自治权,而且规定10年后这些民族如果仍无法与缅族共处,可以选择退出联邦。这就是今天缅甸各少数民族要求自治的法理理由。不幸的是在彬龙协议刚签订不久,昂山将军就被暗杀,使协定实际上成为废纸,导致少数民族强烈不满。

昂山之后的领导人吴努等转而借助“中国牌”,希望利用中国新政权的力量消除旧政权在缅北的力量,于是缅甸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之一。而当时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外部承认,对缅甸政府相当感激。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那几年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基本是以中缅段麦克马洪线和“1941年线”为基础,承认了缅方对绝大部分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只有片马和班洪两个点,因历史上的抗英事件曾导致舆论沸腾,在国人心中有强烈的记忆,得以留在了中国版图内。

这样划定了中缅边界后,中缅边界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如果从此两国果然“互不干涉内政”,后来的许多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上世纪60年代,刚刚解决了“云南境外蒋军残部”骚扰问题的中国,以人力物力大规模支持缅共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但内地的缅共武装不久被打垮,缅共的“人民军”集中到缅北,先后在背靠中国的沿边一带形成了东北军区、中部军区、815军区与101军区等大片割据地带。它们是当时缅甸境内最大的反政府势力,也是今天缅北几支主要的“民地武”之前身。

后来,在缅北实际浴血奋战的非缅族将士与缅共高层的矛盾日渐发展,加上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幅度改变对外政策,决定与缅甸军政府修好,缅共因而被抛弃,到1989年缅共终于彻底失败并且不复存在。但无论是缅甸军政府,还是中国,对此都没有做好善后工作,使得前缅共的四个军区蜕变而来的四支“民地武”,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一直处在不稳定状态。

“西方背景”还是“中国背景”?

这里还要说说与密松问题关系很大的克钦邦最强“民地武”克钦独立军(KIA)。克钦独立军及其党(克钦独立组织,KIO)其政权(KIC)并非出自缅共余部,而是创建以来就打民族主义旗号。而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克钦人似乎又是缅北各民族中最为“西化”的一支(多信基督教,拉丁化文字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英语较为普及),因此克钦独立组织强烈反对密松工程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国人便认定该组织有西方背景,是“受西方唆使反对中国”。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笔者这次在克钦邦访谈的政治人物,都是亲缅政府派系和前缅共衍生派系的,因为战争状态造成的不便,未能直接接触KIO的人。但是这些并非KIO成员的受访者都对所谓KIO的西方背景之说嗤之以鼻。根据他们的介绍,创建KIO的许多老一代克钦知识分子不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相当亲华。当初他们成立了“克钦共产党”并到中国寻求支持。但是中国告诉他们根据中国认为的“组织原则”,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共产党,要求他们必须合并于缅共才能获得支持。然而,这些克钦共产主义者亲华却不亲缅,不愿加入缅共。既然中共反对成立克钦共,他们就只能另想名号,于是就成了KIO (Kachin Independent Organi-sation)。

那时缅共虽然在党内搞“大缅族主义”,党外也搞统一战线,宣传革命成功后也会实行民族自治。因此KIO也加入了缅共主导的统一战线,并且因此经由缅共间接地获得中国的支持,包括军事援助。至今KIA在克钦邦和掸邦北部的控制区还是沿中国边界一线延伸,其首府拉咱更是中缅边界上的重要口岸,镇上充满中国情调。所以,与其说KIO有“西方背景”,毋宁说她的“中国背景”要强烈得多。(待续)

第三部分:密送电站投资的风险

第一部分:各方反对密松电站项目

秦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刊于2012年2月《经济观察报》,经中外对话编辑

图片来源:Rebecca’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