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核能欧洲:逝去的梦

对核电产业而言,弗朗西斯科•奥朗德的成功当选是打向他们重振旗鼓努力的又一记重拳。可是,早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前,危机的种子就已经埋下。史蒂夫• 托马斯撰文。
  • en
  • 中文

福岛核泄漏之后,欧洲核能发展的前景不再乐观。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不是决定逐步淘汰现有核电设备,就是决定停止订购新的设备。此外,英国的一项核电项目也被政府叫停。剩下的两家潜在投资者之一也已决定退出该项目。外方投资者也纷纷从保加利亚和罗阿尼亚等东欧国家的核电项目中撤资。法国更是选举产生了一位明显持反核立场的新任总统。

随着德法这两个欧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坚定地站在了“反核”派一边,这无疑让核能在欧洲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暗淡。就这一点而言,2011年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初看起来似乎是一剂绝命毒药。

虽然说日本的核事故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核能发展前景。但是,受这件事情影响的也主要是那些本来就已存在的问题,如成本、融资、公众认可度等。那么,这些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欧洲核能发展,以及它们还将会对欧洲长期能源规划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有必要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德国在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就立刻宣布将逐步淘汰核电设施。也就是说,到2022年将关闭所有核电厂。其实,德国的这一举动只不过是又回到了原点。实际上,过去十年间,除了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之外,德国一直都是保持着这一立场。除了延长现有核电站的使用寿命之外,曾经一味特立独行的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是否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目前还不好说。而且,建设新的电站也远非朝夕之事。

意大利目前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在去年六月份举办的全民公投中,一项颇具前景的核电建设项目遭到否决。核能产业想要崛起还面临着很多障碍。

福岛核事故给德意两国带来的影响就是永远地将核电关在了大门之外。目前,各方都非常清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两国必须全力以赴致力于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而环保人士提出的核电并非必要之选的说法也将面临着时间的检验。

而在法国这个欧洲核电发展的核心国,事态如何变化还取决于弗朗西斯科·奥朗德上台后是否能够站稳立场。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1981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上台时曾明确保证会停止新建核电站。然而,在其上台后的六年里,法国却先后签订了十多笔订单。

然而,不管赢得大选的是奥朗德还是萨科奇,法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现有的核电厂到达使用寿命之后该如何处理。根据目前的计划,从2017年开始,法国将以每年五到六座的速度逐步关闭这些日益老化的反应设施。对法国电力巨头EDF来说,成本较低的做法是像美国那样将设备的使用年限从40年延长到60年。然而,福岛核事故之后,为了防御“极端自然灾害”,现有核电设施的维护标准变得更加严格。因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做法已不像过去那样具有成本优势了。

对于法国阿海珐能源公司(EPR)来说,这样的规定更无疑于为他们的欧洲压水堆敲响了丧钟。该公司在芬兰奥尔基洛托和法国弗拉芒维尔建设的反应堆已经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进度严重滞后、成本也大大超出了预算。两个项目建设已经四年,甚至还有可能会时间更长,预算也超支了一倍。如果再没有了法国的订单,那么该公司的这项反应堆设计将会完全失去人们的信任。

另一方面,如果法国选择用EPR的设计替换老化的反应堆,先假设成本、许可证、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并且EPR还在可选范围之内的话,那么EDF以旧换新的成本也会是一笔天文数字——要远远高于第一种方案。因此,未来十年,法国要为每年向EPR订购并修建四、五座新的反应堆找到合乎逻辑的理由和资金似乎不太那么可能。不仅如此,关停现有反应堆也需要大笔资金。也就是说,法国目前面临着两难抉择。

然后就是英国。作为欧洲“核复兴”永远的试验场,应该不仅是一个潜力巨大、令人不能小窥的市场,还是一个电力市场开放的先驱国家,是一个政府承诺不向核能提供任何补贴的国家。如果核能产业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那么,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下去。

2005年,英国宣布其核能复兴计划。从那时起,英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既能兑现其不向核工业提供补贴的诺言,同时又能保持电力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电力企业运营商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说服银行为他们的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可是,德国企业RWE和EON已经决定放弃双方在英国成立的合资企业Horizon。而该公司将被出售给中国或俄罗斯企业的报道,其真实性似乎也有待商榷。

另外,作为一家仍在英国市场上勉力支撑的电力企业,EDF在其大本营法国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公司在海峡对岸英国的一项本来很有把握的投资如今却似乎麻烦重重。随着订单签署期的日益临近,英国政府与EDF之间的谈判愈加直接。由于合约不仅要获得公共基金的保证,而且还不能与欧盟竞争法发生冲突,因此,双方签订一份能够获得英国财政部首肯的合约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

东欧国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一直以来,这一地区就希望能够建设新的核电厂。然而,他们的计划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非常不切实际的成本估算,以及大量剩余电力能够销往西欧国家的假定之上。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式根本无法令人信服。同时,像保加利亚的贝勒尼和罗马尼亚的切尔纳沃德这样的项目的融资也一直是阻碍它们发展的一个障碍。

如果说福岛核事故令欧洲各国政府受到震动的话,那么,那些能源巨头们则是身受重创。对于这些大运营商而言,与规模较小的非集中发电技术相比,核能具有市场准入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能够极大地屏蔽新企业的进入。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能源方式。

五家欧洲能源巨头中的三家,EON, RWE和意大利的ENEL受德意两国永久弃核的决定影响,不得不对企业政策做出调整以满足减排的需要。而弗朗西斯科·奥朗德的成功当选似乎也将遏制EDF和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这两家巨头发展核能的抱负。同时,可以让燃煤发电能够合乎环保要求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的停滞不前似乎更意味着“五大巨头”的其它选择也岌岌可危。

但是,需要再次指出的是,这些企业虽然受到福岛核事故的重创,但是,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成本、融资、民意等根本问题其实早已有之。而且,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让政府承诺已久的核复兴计划迅速失去推进的动力。

十多年前,新一代核反应堆问世。法国的EPR反应堆身负厚望。人们希望它能够与美国西屋公司的AP 1000反应堆分庭抗礼,带动欧洲的复兴。这两项技术曾宣称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由于它们更加简单,因此成本风险和建设超期的风险也更低。而这两点恰是核电行业的痼疾。

就成本而言,这两种技术曾承诺,每千瓦发电能力的建设成本为1000美元(6300元人民币)。照这样算的话,一个1700兆瓦的EPR反应堆的成本就是17亿美元(108亿元人民币)。按照这一价格,该技术甚至可以与天然气这种最廉价的发电方式相媲美。可是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即便是这些反应堆还未投入使用,据估计,其成本也已经是之前估算成本的五六倍。而且,其成本的上涨目前还远无止境。

从融资角度而言,强制开放欧洲电力系统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掐灭了企业原先的无论成本多少均由消费者买单的假设。这就意味着,承担财务风险的是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对此,融资方并不乐见,尤其是像核能这种,既不能按时完工、成本又高、运营稳定性又差的技术。消费者永远都在买单,而企业却有可能破产丢掉银行贷给他们的资金。因此,事情也逐渐明朗,如果核电企业注定要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赤膊作战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竭尽全力寻找资金支持。奥尔基洛托和弗拉芒维尔项目所处的窘困境地告诉我们,那些对“可建性”的保证同样不可信,只会让融资方更加疑心。

所以说,没错,欧洲核能的发展前景一片黯淡。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能源方式会从议事日程上消失。据报道,在那些最支持发展核能的政府中,英国、法国、波兰、捷克共和国四国正在游说欧盟政府,希望欧盟能够给予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相同的地位。关键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违反欧盟法律的前提下,为这一行业提供补贴。

毫无疑问,这一行业还会拿出号称能够解决过去所有问题的新技术。同时,为了让现有设施能够老而不死,电力企业也会不遗余力地战斗到底。

史蒂夫•托马斯,伦敦格林威治大学能源研究教授 。

本文由伯尔基金会核能与发展项目支持。

翻译:东峻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