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多哈与中东:气候变化与区域冲突的热点地区

叙利亚冲突在内的诸多中东动荡背后,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收成下降不无关系。
  • en
  • 中文

加沙地区不久前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交火,叙利亚内战还在继续,伊拉克仍然频繁受到恐怖袭击的侵扰。对于外部观察人士来说,这一地区似乎已经陷入了长期政治动荡的泥沼。

与此同时,影响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使这个本来就严重缺水的地区前景更加暗淡。许多分析师都对气候变化与地区政治动荡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

观察人士预计,受气候变化影响,这个本已严重缺水的地区未来水资源总量将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将使情况更加恶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对气候变化对阿拉伯地区影响做了分析研究。报告预计,埃及、约旦、黎巴嫩和被占巴勒斯坦领土等地区降水将会减少,同时地表水供给量和地下水储量将维持一直以来的萎缩态势。此外,摩洛哥等其他国家则将迎来反复的干旱和洪水。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师认为粮食安全问题也将给这个历史上以“新月沃土”著称的地区造成严重威胁。多项相关研究表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和季节周期变化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连番干旱和洪水导致的农作物歉收可能反过来造成营养不良和饥荒。

此外,阿拉伯环境与发展论坛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海平面上升或将淹没沿海地区,加剧土壤盐碱化,并破坏这一地区总计3.4万公里沿海地带的大部分地下蓄水层。

气候变化:“威胁倍增器”

波斯湾地区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岛国巴林、半岛国家卡塔尔,以及科威特和阿联酋。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海平面上升对埃及的威胁最大,因为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是该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机构GRID-Ardenal进行的模拟试验表明,海平面上升50厘米就将影响4500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超过六百万人口。

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研究预计环境变化还将在其他方面造成一系列影响——从人身健康、人口迁移到性别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相互作用终将威胁整个中东北非地区人民的生计。而在政局不稳的大背景下,上述因素可能会使气候变化成为所谓的“威胁倍增器”——也就是说,气候变化使本已存在的问题雪上加霜。

在一份2007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中东地球之友(原名“生态和平”)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的分析强调,已经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将决定气候变化是会引起冲突还是会促成合作。这六方面因素中包括“现存的水资源利用协议及其可持续性”以及“可能导致不稳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农业减产和农垦区洪灾造成的失业和大规模人口迁移”。

叙利亚冲突

此外,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09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各国对稀缺的水资源日益激烈的争夺将使目前及今后的和平谈判更加复杂。展望2050年,作者列出的五个潜在安全威胁中包括可能“使被占领土归还问题更加复杂的”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以及“被迫迁移和现有难民人口处境恶化”。

位于贝鲁特的国际气候行动网络总监瓦埃勒·哈迈丹表示:“两年前数场天气事件造成的粮价上涨就在黎巴嫩引发了暴动,给政府造成了很大困扰。这当然影响到政府人员安排,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系列其他问题。这对极端组织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能从经济困难中获益,所以原教旨主义今后可能会显著抬头。”

但这些并不是遥远的未来。至少有两份研究叙利亚问题的报告(分别发表于今年二月八月)讲述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干旱的多米诺效应如何引发了这场至今仍在持续的内战。

在低效的农业治理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共同作用下,这场被认为是叙利亚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造成超过150万人从农村流向城市。对于那些已经容纳了超过二百万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难民的城市来说,新的难民涌入意味着本就贫困不堪的难民生活将更加艰难。

这场干旱或许并不是引发叙利亚动乱的关键因素。抗议者可能是从此前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暴动中得到了启发。尽管如此,正如一份2011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或许也在叙利亚的暴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该报告特别指出,诸如中国沙尘暴、加拿大创纪录的春季降雨量、俄罗斯和邻国的干旱和森林火灾等天气事件造成粮食产量和出口量锐减,进而推高了粮食价格。作者也不忘补充道,气候变化并非粮食价格升高背后的唯一因素,抗议者也并非(仅仅)因为粮食价格才走上解放广场的。但在分析造成如此复杂环境的成因时,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因素。

“阿拉伯之春究竟将走向何方目前还不明朗,但其发生的背景却值得我们注意。全球变暖或许不是引发阿拉伯之春的直接原因,但却可能让这场运动提早发生。” 报告的作者、国际战略研究院的萨拉·约翰斯通和杰弗里·梅佐写道。

在安全框架下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尽管如此,一些学者还是警告说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气候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科琳娜·肖赫写道。“同其他高度政治化的辩论一样,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人们的焦虑不安,而这或将进一步导致恐惧,带来了一系列单纯迎合耸人听闻的学术研究和新闻头条的不理性政策。”此外她还指出,将气候变化问题安全化可能会分散各方的注意力,造成人道主义救助和保护弱势群体等事业投入不足。

从气候变化的成因来看,中东北非地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其实非常小。但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最新数据表明,如今全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个国家中有四个位于海湾地区。下一次联合国气候会议的主办国卡塔尔已经多年占据这一排行榜榜首了。

新的合作时代即将来临?

更高的人均排放量往往被认为与该国更高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连。海湾国家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扮演的关键作用——而作为化石燃料的石油燃烧后会排放出大量助长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

这还说明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上,一些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至少具有一些潜在的优势。比如说,在这样一个水资源短缺问题势必愈演愈烈的干燥地区,很多海湾国家已经在经营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设施。

一些评论者谨慎地提出,无论是通过技术转让还是通过淡水等共享资源的管理,作为一项共同挑战的气候变化或许可以在促进跨国合作方面发挥作用,并最终成为促成和解与和平的媒介。

国际气候行动网络的哈迈丹说,他将非常愿意看到各国携起手来共同为防止气候变化造成的危机而努力。“但合作现在就应该开始,”他补充道,“因为如果我们任由目前的冲突局面发展,未来当气候变化的影响真正显现时,我们将无力应对。”

译者: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