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资源开采中的腐败问题

非政府组织全球见证在报告中强调腐败问题的存在,呼吁中国海外公司增加透明度
  • en
  • 中文
<p>贝拉港口,莫桑比克(图片来源:EIA)</p>

贝拉港口,莫桑比克(图片来源:EIA)

中国的采掘企业会发现,腐败的问题是很难消除的。根据观察家们的说法,很多与这些企业有合作关系的资源富裕国家都脱不开腐败问题。

非政府组织“全球见证”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重点强调了许多近来发生的腐败案例,这些案例对中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和苏丹的利益均有影响。

另外一份由环境调查局(EIA)发布的报告,也批评中国卷入了莫桑比克的非法采伐,这种行为导致莫桑比克政府失去数百万美元的潜在税收。

尽管上述两份报告都敦促中国提高海外经营企业的透明度,但中国国内的专家认为解决腐败问题绝非易事。

增长的投资,动荡的政局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宇对中外对话说:自2012年初,随着“阿拉伯之春”、非洲大选年等政治因素,中国境外投资的风险即已集中凸现。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651.1亿美元,境外投资覆盖了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约有七分之一的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亚非研究部副主任张广荣博士说:“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非市场风险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重要威胁。”他首次尝试划分了非市场风险的8种类型,其中企业道德风险(如商业贿赂、社会责任)和东道国政治动乱风险是两个重要类型。

苏丹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帮助苏丹建立石油工业体系的过程,就不断承受着国际非议。1995年中石油进入苏丹,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而中国以贷款换取资源。

尼日尔、乍得等很多非洲国家都希望复制“苏丹奇迹”,但苏丹国内的区域、民族和宗教差异,也被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所激化了。苏丹的南北分裂,带给中石油难以确切计数的重大损失,中国石油市场也受到其波动的影响。

打破恶性循环

资源富裕国家的官员从内幕交易中获利,采掘类公司获得开采项目,当地社区的贫困和自然环境受损得不到有效治理——越是靠出售自然资源赚取收入,越是难以摆脱在产业上受制于人的境地,越是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这正是活动家们倡导希望打破的恶性循环。

尽管正如全球见证组织董事加文·海曼博士所说,“对于资源富裕国和中国的企业、投资者及当地群众而言,各方都会受益于透明度的提高。我们看到,就中国的调查对象而言,他们已经意识到增强企业管理及社会责任的透明度会给企业带来的长期价值。”

张春宇指出,在非洲,中国并不是第一个与腐败和当地福祉等问题做斗争的国家。

在张春宇看来,“中国公司现在所犯的错,西方国家都犯过。”

中国公司常在腐败和暴力多发的地区开展业务,有客观的现实原因。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的李智彪教授所说:“今天的全球石油开采,依然是欧美大公司为主,中国公司拿不到主要油田,能够进入的大多是开采难度高、成本高的地区,或者是购买欧美公司财务紧张时收缩出让的股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李丽教授对中外对话说:“非冲突地区的资源,被美国和欧洲国家占得差不多了。中国的对外投资环境,本来就是很有挑战的。”

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的更主要的难度,来自这些地区的政府。一位研究人士说:“中国公司如果全透明了,非洲政府恐怕还不愿意。”有些政权希望通过阻挠信息披露维护其稳定。

李丽强调,必须要审慎考虑当地政治,以防给这些原本就不稳的地区带来更多动荡,她说:“如果我们引发更多冲突,当地社区和人民将遭受更多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