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城市农业即将进入企业时代

养耕共生和温室大棚等新老技术使城市农业在一些大城市落地生根。
  • en
  • 中文

城市农业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变得非常引人注目。北京、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地时下流行的屋顶立体栽培项目也被世界各国媒体炒得热火朝天。

对于伦敦这样的城市而言,城市农业代表着以往生活方式的回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就曾用于种植蔬菜。

在北京人看来,在外环公路以外的城乡交界地区开展农业生产才是市内粮食生产的最佳选择。

然而,最新的屋顶无土种植技术不仅让城里人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方式,还创造了一个可行的城市商业化农业生产模式。

虽然将大面积的城市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在人们看来并不现实——北京或新加坡这类人口稠密城市没有足够的土地,但是,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城市农业将在未来十年取得蓬勃的发展。

而这种模式与我们所熟知的农业或许并不一样。

无土栽培

新加坡人口密集,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围海造地来扩大土地面积,甚至计划到2020年将本国陆地面积增加7%。可是,即便如此,新加坡的土地依然严重不足。

没有土地,新加坡的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也就不足为奇了。包括鸡肉、猪肉、鱼、蛋、大米、蔬菜等六大类主要商品在内的粮食供应中90%以上需要进口。

然而,利用气雾栽培法就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种植粮食。这种方式是将作物的根系悬置于循环的营养液气雾中,使根部能够稳定地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栽培方法。

新加坡的一家已经经营了十多年的农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气培法农场之一。这家农场主要为当地超市生产一些保存期短、不宜进口的鲜切蔬菜和香草。

当地城市农业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何洁(音)认为,气培法无需土壤就能够种植蔬菜,非常适合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

“虽然耕地面积不可能横向增加,但是,城市农业系统却可以利用轻质培养槽从纵向上增加种植面积,”她解释说,“培养槽的重量使垂直叠加种植法的发展受到限制。然而,轻质的气培种植系统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轻质培养槽可以克服垂直叠加种植法中重量因素的影响。”

封闭式循环农业

而在伦敦,一种人称养耕共生的水培农业体系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开先河的是伦敦东区一家2010年开张的名为FARM(农场)的市区农场兼咖啡馆。它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利用水族箱一边养鱼一边培育用来制作沙拉的蔬菜。

店里养的两大箱罗非鱼所产生的排泄物为一排排垂直种植的生菜等蔬菜提供了养分。

安装这套设备的是一家名为Aquaponics UK 的公司。据他们说,每个月他们公司都会接到三到四个订单。

二十多岁的创业者、可持续发展专业研究生凯特∙霍夫曼就是养耕共生法推广大军中的一员。最近,她创建了一家名为“成长”的企业,专门供应和安装养耕共生设备。并且,今年夏天她还将在伦敦市中心附近的柏孟塞建立一个示范点。

为了启动自己的项目,凯特与瑞士的一家名为“城市农民”的养耕共生试点企业取得了联系,并在巴塞尔建立了第一个屋顶农场。

虽然养耕共生和气雾栽培法这样的高科技方案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还有更多以传统种植技术为基础的城市农业模式。相对而言,它们或许并不太引人注意。

艾德丽安就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名为“耕种”的社会型企业。他们在伦敦西区开办了三个种植点。大部分土地都是临时租赁房地产开发商的荒地。

种植点的经营由一群志愿者和经验丰富的园丁负责。据艾德丽安估计,这三个种植点今年能够收获4万公斤用来制作沙拉的鲜切蔬菜。虽然这一产量与伦敦的需求总量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却成功地证明了城市农业生产什么种类的农作物能够畅销。这三个种植点还生产盆花、香草和蔬菜。但是,事实证明,最受欢迎的、利润最高的还是用来制作沙拉的袋装鲜切蔬菜。

“我们的种植量虽然不能满足伦敦全部的蔬菜需求,但是,鲜切蔬菜的需求我们肯定还是能够满足的。”艾德丽安说道,“种植这类蔬菜不需要占用太多土地。而且,这类蔬菜目前都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价格很高。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本地种植就很有意义。”

艾德丽安认为,不拘一格和空间创造力是激励城市农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北京、香港这类亚洲城市,由于荒地面积远远少于欧洲或美国,这两点就更加必要。

城市农业走向企业化

中外对话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估算,北京约有9千万平方米左右的屋顶空间,其中一些可以用来种植果蔬。

虽然北京严寒的气候条件会让很多人对屋顶种植望而却步,但是却也不乏张贵春这样的先行者。他们开辟的屋顶菜园已经获得了喜人的收成。张贵春就曾向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骄傲地展示自己种植的重达15公斤的角瓜,可以做馅包饺子。

林世昌就在香港拥有一家名为 “都市农庄”的屋顶农场。他说,由于土地租金太贵,他才不得已选择在屋顶上种植作物。他还将园子分成小块出租给本地人来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

一万平方英尺(930平方米)的屋顶上共有400个种植箱。每个种植箱每月的租金在150-200港币(20-25美元)。

而最发达的商业化城市农场还是在美国。城市农场在纽约等城市已经从一种风尚行为演变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布鲁克林有机屋顶农场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立在一个可以遥望曼哈顿岛和帝国大厦的仓库顶上。2009年创立至今,农场一直为当地的餐馆供应食材,且每周开展一次农贸产品销售市集。

负责这家农场设计和建造的是一家名为古德绿植的公司。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成功地建设了其它几座屋顶农场,其中还包括一个建在酒店屋顶上的蔬菜种植场。


杰克•阿斯特伯里在伦敦的一家超市顶层经营着他的屋顶种植事业,为超市提供新鲜的沙拉。(汤姆•莱维特 摄)

另外还有一家名为光明农场的公司最近也做成一笔生意,声称将要负责在布鲁克林建设一座美国最大的屋顶温室,其蔬菜产量将足以满足5千人的需求。

据称,该项目不仅能够消减从加利福尼亚和美国西海岸的主要蔬菜种植区向纽约输送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还能够让纽约人吃上更加新鲜的蔬菜。可是,纽约的冬季非常寒冷。因此,温室的供暖费很有可能会超过其节省下来的潜在环境收益。

上周,世界最大的室内垂直种植农场在芝加哥郊区开业,利用一个废弃的仓库种植新鲜罗勒(西餐中常用的一种香料植物)和沙拉蔬菜。

色拉、绿色蔬菜、高附加值食品

与伦敦和亚洲的很多同行一样,美国多家农场也表示,他们计划以保存期短、价格高的作物为主,如西红柿和制作沙拉的蔬菜等。

而伦敦的另一家公司—空中来食已经取得了食品连锁企业布珍斯旗下一家超市屋顶的经营权,并与该企业建立了独特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屋顶上种植的蔬菜采摘后,当天就会在楼下的超市出售。往往是中午刚过,这些新鲜的蔬菜便被一群忠实的消费者抢购一空。

这可以说是一个小本买卖,只需要一名兼职的驻场种植员,而且受商业需求所限产品也仅限于绿叶蔬菜。

“你一算便知,种植那些制作沙拉的蔬菜最划算,连种香草都不行,因为这些都是最能体现新鲜度的蔬菜,其他菜不行。” 温室经理杰克∙阿斯特伯里说。

由于目前这还是个小本买卖,因此杰克只是兼职在农场工作,该种植场2012年的销售额为7500英镑,只够支付杰克每周工作一天的工资。虽然今年春天气候较低,农场不得不推迟种植计划,但是他的目标是将销售额增加到11000英镑。这样一来,农场的运营成本和他每周工作两天的工资就有着落了。

杰克认为,农场若专攻绿叶蔬菜市场完全可以实现盈利。

“[城市农场的商业化生产模式]是可行的。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都离你很近,都住在附近,”杰克说,“如果能够把客户吸引过来,你就有得赚。但是,我认为,集约化生产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很小的面积上尽可能地扩大产量。因为在城市土地昂贵,而食品价格又很低的情况下,赚钱是很难的。”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库比∙阿克曼在2011年的一篇报告中就预见到城市农场未来的这一以无土水培/养耕共生种植系统为基础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向。

但是,阿克曼也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因素:利用闲置空间;教育公众,让他们更加了解食物;造福于那些健康食品消费量低的贫困地区。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够促使州政府和市政府对这个商业色彩较低的城市农业第二产业进行扶植。

翻译:东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