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应对气候变化欧盟迈出重要一步,但这足够了吗?

气候与能源分析专家杰拉德·永利认为,既然在减排问题上做出重要举措,但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上仍可以做的更多。
中文

欧盟新出台了气候和能源政策目标,计划到203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此举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明年达成全球气候协议的希望。

从南方珊瑚礁的白化到北方永久冻土层的融化,以及愈发严重的干旱、洪涝、热浪等自然灾害,这一切无不说明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风险。

由于温室气体中占比最重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持续数百年,气候变化的趋势已无法扭转,更不可能在最后关头再拿出解决方案。因此,采取行动宜早不宜迟。

联合国谈判代表都希望碳排放大国能在2015年12月举行的巴黎气候峰会上达成减排协议。

欧盟则另有考虑——一方面要更新老化的能源系统,另一方面又要维持能源价格和竞争力。乌克兰危机又让其减少对俄国的能源依赖成为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

国际协议

从裁减核武器到自由贸易,国际条约的历史进程表明,各国在合作前必须相信协议能使彼此受益,并建立互信。

而建立互信也是明年将在巴黎签署的国际气候协议的主要目标。

目前,通过展开 “广泛的谈判”,让各成员国达成共识,一举解决气候问题的目标已遥不可及;但若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达成共识则并不难。

但鉴于目前气候变化问题愈加紧迫,制定远大的目标仍然极为重要。上周五,欧盟领导人达成了2030的三大减排总体目标:即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4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的27%;能源消耗较预期水平减少27%。

如此雄心难道就已足够?

减排目标:总体来说,欧盟正一步一步地实现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目标。在金融危机和欧元区两次衰退的影响下,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水平已经降低约19%。

然而,新的减排目标也许会更为严峻。首先,过去,欧盟各国可通过购买国际碳补偿来实现2020年的目标。而新的减排目标指的仅仅是 国内减排”。其次,欧盟所做的一份影响评估表明,若没有新的政策支持,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只能减少约31%。

但是这一目标既不能消除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下排放配额供过于求的局面,也无法提高欧盟碳价。

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欧盟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必须由2020年的20%增长至27%。这一目标看起来很容易实现。首先,对于各成员国而言,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并无约束力。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次,欧盟能源消耗实际上在减少,因此,尽管目标是27%,但实际上占比却在减少。再有,欧盟从自己所做的影响评估中发现,即便没有新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支持,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依然能够达到24%。

然而,纵观国际情形,欧盟提出三大目标也是善意之举——至少诚心诚意地拿出了举措。明年的巴黎峰会能否最终达成协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国是否有意愿参与进来,共同采取行动。而在这一点上,欧盟再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国内能源

2030年必须实现的国内三大主要能源目标:实现地区能源基础建设投资;保障供给;降低成本。

提前15年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无疑将推动投资,从而有助于实现2030年远景目标。

另外,设立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目标必将使化石燃料的净进口量减少。

然而,关于降低成本,依然是一个令人感到极为困扰的问题。

最近发布的《新气候经济报告》明确消除了这一困扰。高碳能源系统与低碳能源系统的投资成本十分接近:可再生能源较低的运营成本抵消了其较高的资本成本。但若将低碳转型的广泛益处,如空气更加清洁、供应更有保障、绿色空间得到保护、城市 越发紧凑、服务成本相应变低,气候环境更加安全等也考虑进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低碳发展才更有价值。

欧盟2030年的目标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减少有害颗粒物的产生,从而使空气更为清洁。这一点不仅是低碳转型带来的重要好处,而且也十分切合中国目前的需要。经欧盟评估计算,上周五达成的三大目标大致相当于:到2030年能使人们的寿命延长总计1150万年,相当于每年能节省170亿至350亿欧元。假定人类平均年龄是75岁,这就相当于每年拯救了15.3万人的生命。

欧盟影响评估还对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经济性,对电价的影响以及能源系统的总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析得到了两种结果。一、各种气候政策中,空气净化和燃料节约所获得的货币收益均超过了低碳能源系统的成本;二、能效越高,电力价格优势越明显。

新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偏低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本问题的担忧,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某些国家,如英国,正在试图将核能作为低碳技术的备用方案。

能效目标偏低令人失望。欧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其能源进口依赖度(54%的消费依赖进口)和电价都很高。鉴于这些因素,提高能效本是欧盟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机会。

欧盟领导人已经同意重新对2020年的能效目标进行评估,并有意制定更高的目标。 但愿他们能言出必行。 

  

翻译: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