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德国:告别褐煤是一场持久战

政策失误、行业及人口压力让褐煤出人意料地重燃生机。
  • en
  • 中文
<p>德国对于褐煤依赖阻碍了能源转型的进度。图片来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22746515@N02/2989699245" target="_blank">Bert Kaufmann</a></p>

德国对于褐煤依赖阻碍了能源转型的进度。图片来源:Bert Kaufmann

德国“能源转型”已陷入所谓的两难境地:尽管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高达三分之一,高居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首,但褐煤的发电量也同样名列前茅。而褐煤则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一种化石燃料。

在德国,燃煤发电不仅没有被清洁燃料挤出市场,一直以来反而是稳坐江山。无烟煤和褐煤发电量占德国电力生产总量的40%以上。其中,褐煤的占比更是一直稳定在25%左右。目前,褐煤在德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达到12%。

最近,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政府与多家电力企业达成协议,将在2020年之前逐步淘汰八个污染最严重的褐煤发电设施,这是其朝着在2050年之前彻底淘汰燃煤发电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柏林独立智库机构Agora Energiewende负责人帕特里克·克拉琛(Patrick Graichen)说:“每个德国人都明白这只是电力部门“去碳化”的开始。”

2012-2013年德国燃煤发电量曾一度大幅上涨,虽然这样的“复兴之象”是短暂的,但仍然很难打破德国对于燃煤发电的依赖。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褐煤生产国,400亿吨的褐煤储量在世界上也堪称首屈一指。德国褐煤发电厂每年释放1.7亿吨二氧化碳,几乎占全国所有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褐煤虽然开采成本低,但由于其含水率高、能源密度低,不适于运输或贸易,因而通常只能就地使用。另外,随着中国消费增长放缓,再加上美国页岩油的蓬勃发展,国际煤炭市场价格走低,这也使成本较高的硬煤发电厂的情况相对较为景气。

德国环保人士表示,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德国决定弃用核能,但燃煤发电的复苏更多是因为能源决策上的失误所致,因为新的燃煤电厂看似在福岛事件之后才开始并网发电,但其实早在核泄漏事故之前就已经纳入规划了。

德国国内目前已有一些决策者对“能源转型”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感到后悔。斯图加特独立能源分析师阿恩·云约汉纳(Arne Jungjohann)分析,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虽然大力鼓励电力公司提高效率,淘汰旧式发电厂,但却忽视了转变燃料来源。“现在这个决策的弊端已经凸显。

云约汉纳认为,这才是导致2012年“燃煤复苏”的根本原因,而非福岛事件后的废核决定。在他与克雷格·莫里斯(Craig Morris)合写的报道《德国燃煤之困》(The German Coal Conundrum)中指出,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能源转为供大于求,对临国的能源出口量也在刷新,在此背景下,“废核”决定带来的市场空白被褐煤所替代。

云约汉纳认为,德国政府本来应该鼓励燃气电厂的发展,而不是让燃煤电厂有机可乘。相比于燃煤发电,天然气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又可以为受天气影响很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灵活的补充,因而是可再生能源最佳的备用燃料。

2005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出台之初,决策者们都以为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涨能有利于燃气发电的发展,然而结果却证明他们太乐观了。实际上,碳排放权价格却降至历史低位。克拉琛认为:“人们都没有料到,燃气发电居然被挤出了市场,但燃煤发电却依旧坚挺。”2010-2014年,天然气在德国能源结构的占比从14%以上下降到不足10%。

现在普遍认为,想要修正目前的市场非常困难。位于柏林的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克劳迪娅·凯菲尔特(Claudia Kemfert)估计:“若希望燃气发电能够取代燃煤发电,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价格至少需要达到每吨40欧元,但目前的价格仅为每吨7欧元。”

尽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开始逐步缩减市场上超发的排放许可,但凯菲尔特认为二氧化碳价格上涨幅度远不足以让燃煤发电退出市场。包括她在内的一些专家表示,目前的产能过剩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将会损害整个化石燃料部门。

面对目前这种“煤”喜“气”忧的状况,再加上近期市场也无调整的可能,德国政府担心难以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扭转其气候变化数据,因而决心采取行动。今年早些时候,政府决定在2016年到2019年间,关闭270万千瓦的褐煤发电厂,相当于当前总装机容量的13%。德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减排2200万吨。而德国政府所采取的举措将减少1200万吨的排放量,是实现上述目标减排量的一半以上。

计划最开始希望通过向这些电厂征税从而引导其退出市场。但迫于矿业公会以及当地联盟组织的压力,德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对政策进行修订:在能源转型阶段,RWE, Vattenfall和Mibrag三家电力公司将停止生产,并转为应急储备,以应对能源需求突然上涨情况,而企业将为此每年获得2.3亿欧元的补贴,七年总计高达16亿欧元。为此,德国电力用户则需要每度电多支付0.05欧元。

此举一出便备受责难。人们认为这是给能源公司白白送福利,一些批评人士甚至质疑此举是否违反了欧盟政府补贴原则。能源分析师云约汉纳说:“我们的能源储量充足,即使在冬天也不必担心能源安全问题。”他还表示,燃煤发电耗时很长,要预热10天左右才能发电,难以在短时间内应对短期供给瓶颈,因此,不适合担任应急后备军的角色。

不过,德国政府前环境政策制定人克拉琛(Graichen)却高度赞扬这个妥协方案,他说“这是企业、公会和政府在关闭发电厂方面首次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改善气候。”虽然他承认褐煤电厂2.1万个工作岗位在德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上并不起眼,但他指出,能源产业依旧是德国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电厂的职工看到新的前景,并且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德国东部经济不景气的劳西茨地区(Lausitz)的褐煤开采和发电企业的头上可能还悬着另一道生死令。为了提升其国内形象,不再与褐煤挂上钩,一家瑞典电力企业计划关闭在该地区的所有设施。但根据最新消息,两家捷克集团有意收购这些资产。

克拉琛不愿去揣度这两家潜在买家的动机,但是他明确表示不看好这项交易。“在我看来,投资高碳资产不仅在道德上站不住脚,也与未来“去碳化”的发展趋势相悖,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投资。”

然而,包括克拉琛在内的诸多德国环保人士仍乐观地认为,最近德国燃煤发电的复苏并非代表了产业的未来走势,更多可能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翻译:M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