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对全球变暖的启发

虽然中国的肉类消费不断增长,但在得知食用大量动物性蛋白带来的问题后,中国人却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愿意去改变自己饮食习惯。
  • en
  • 中文

巨无霸汉堡的“好日子”或许将要到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现已超过了健康水平,而且预计到2050年还会增长76%。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生态。以美国为例,其人均肉类消费是健康专家建议水平的3倍。

其他工业国家的情况也是一样,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肥胖率的增高,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通常来说,每人每天食用红肉或加工肉制品的总量应不超过70克,相当于一小份汉堡的量。

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肉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中国人平均每天的肉类消费仅比健康标准高1.5倍。但考虑到文化、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差异,仅用这一数值来衡量整个国家的水平还是过于简单化。

肉类及加工肉制品消费增加的同时,运动量却在减少,使得现今中国的超重人口比营养不良人口多了一倍。中国国内消费和出口的肉制品产量也在不断攀升,从1978年的850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795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6.93%。到目前为止,促进肉类消费仍是政府的一项国策。

畜牧养殖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同运输业尾气排放量相当。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饮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政府担心干预人们的饮食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对,因而在探讨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时,政府从不会将重点放在减少肉类消费上。今日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必须纠正这一做法。但这并不是要求人们以后都只吃素食,而是让人们向健康的饮食习惯靠拢,向肉类健康消费标准看齐。

查塔姆研究所在研究过程中,曾在12个国家进行了网上调查,还分别在中国、巴西、英国和美国这四个国家成立了四个深入调查小组,探究政府为扭转公众行为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他们的调查还发现,虽然所有接受调查的人都认为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不同国家的人对肉类食品的态度不同。

鉴于中国肉类消费水平较低,经济起步较晚这一状况,接受调查的中国人都认为要求他们减少肉食摄入是“不公平的”,其中一人甚至说到,“政府不会那么糊涂(到让人们改变饮食习惯)。”这些事实反应出,肉类消费在中国和巴西其实是代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越富有的人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就越大。

肉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未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人们对此也知之甚微,很少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虽然参与调查的中国人对此的了解少于其他国家,但当相关数据摆在他们面前时,中国人对改变饮食结构的接受度却更高。究其原因,一部分可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相关,人们将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愿意从个人做起减少污染。同时,这也反应出了中国人对于权威和科学的十足信任。

重要的是,在上述这四个国家中,接受调查的人都说,如果政府出台新政,鼓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最初反对之声会慢慢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将愿意去适应变化。人们对禁烟令等公共健康干预政策的态度都经过了相似的变化过程。因此,若政府认为改变公众饮食习惯太过困难,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还具备一个十分有力的条件,那就是传统的饮食习惯本身就以蔬菜和谷物为主,倡导减少肉类食用,因而实现肉食与蔬菜的均衡摄入并非难事。在中国,有不少食品可以替代肉类和奶制品。为了治疗贫血,中国还曾向食品中添加过铁元素。这就意味着中国肉类消费的峰值(同日本一样)有可能会低于西方国家,并成为全世界做出表率。如果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更加“中式化”,那么世界都有可能变得更加可持续。
 

翻译: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