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达成多项协议

各国与会代表就修复生态系统、改善对话机制以及追踪生态目标达成一致,迈克·沙纳汉写道。
<p>三分之二需在2020年落实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物种面临危机。图片来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ciat/5641594952/in/set-72157631885298620" target="_blank">Neil</a></p>

三分之二需在2020年落实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物种面临危机。图片来源:Neil

日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与会各国政府代表经协商达成了一系列旨在保护自然的决议,力求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公平公正地分享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惠益。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几乎涵盖全球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这些国家都同意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本国关键经济部门的政策之中。参加此次高层会谈的除了环境部长之外,还首次汇集了农、林、渔、及旅游部门的部长。

根据《坎昆宣言》(PDF),与会各国部长及代表团团长承诺采取具体行动,“确保国内各级政府通力合作,联合各个部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主流趋势,建立有效的制度框架、立法机制和管理体制。”

“主流化”配合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这最终或许能够让生物多样性获得应有的关注。

尽管协商获得进展,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新裂痕或将对长远合作留下不小的阴影。双方围绕基因序列数字信息共享问题出现的分歧可能会对《公约》造成深远影响。该问题将留给2018年召开的下一届缔约方会议来解决。

喜忧参半

12月4日至17日召开的坎昆大会有167个国家的4000名代表参加。大会在各种高调的宣言中拉开了帷幕。巴西公布于2030年之前修复2200万顷退化土地的计划,修复土地规模创历史新高;墨西哥宣布将新建4个生物保护区,并提高5块区域的保护等级其他还包括,日本承诺提供1600万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

但也有坏消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新近确认的700个鸟类品种中约有11%濒临灭绝,而长颈鹿数量在三十年里下降了40%。与此同时,《公约》秘书处警告称,有三分之二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将无法在2020年截止之前达成,“这将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设立了减缓生物多样性损失的20个全球性目标。

盛产决议的大会

在坎昆大会上,各国政府商定了超过70个详细决议,从丛林野生动物肉类的可持续利用到气候相关的地质工程,从外来物种入侵到海洋废弃物和水下噪声的影响,内容包罗万象。

大会通过了一项关于生态恢复的短期行动计划,并决定采取行动改善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传粉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还提出了一套用于追踪爱知目标落实情况的指标。

其他决议涉及传统知识的复兴,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意义的海洋区域建设,以及能力建设,此外还通过了一个全球沟通策略等。各缔约国商定了相关指导意见,以确保《公约》的多边金融机制全球环境基金能够优先考虑坎昆大会通过的事项。

原住民团体的抗争

这些进展来之不易。会议倒数第二天,正当各方在讨论能否确保原住民及当地社区在决定分享他们的传统知识时享有话语权、并在分享使用他们的传统知识时能够获得收益的提案时,原住民及当地社区代表却退出了谈判。

他们对提案中所描述的原住民团体以何种方式授权使用这些知识的表述表示不满。非政府组织也以静坐方式支持原住民团体。

一番辩论后,各缔约国最终通过了指导方针,指出应在“充分尊重”原住民及当地社区的前提下执行“事先知情同意”、或“自主、事先和知情的同意”或“认可和参与”(具体情况视各国国情而定)等原则。

警惕新技术的风险

“合成生物学”也是更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这一技术可以制造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有机体、遗传材料以及生物系统。这是一种新兴生物技术,既能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带来机遇,也蕴藏着巨大风险。

基因驱动技术就是合成生物学应用的一个例子。通过这一技术,人类可以将某一基因性状扩散到动植物种群中去。该方法可用于减少作物虫害或控制传播疾病的蚊子的繁殖,也可用于消除杂草的抗药性。

此类技术可能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会最终决定建议各国政府采取预防性办法,并表示目前的风险评估方法需要升级,以适应未来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大会通过的决议鼓励各缔约国开展有关合成生物学潜在利弊的研究和对话,并扩大了《公约》专家组的职责,要求他们对该新兴领域的相关信息进行审议和分析。

管控风险,分享收益

大会还围绕《公约》下的专项协议《卡塔赫纳议定书 》开展了协商会谈。该议定书旨在确保安全处理、转移及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

《卡塔赫纳议定书》缔约方商议通过了改性活生物体风险管理、过境以及封闭使用的相关决议,并就此类生物体的意外越境转移问题达成一致。

与此同时,大会还就《名古屋议定书》展开了讨论,该议定书的内容主要关于获取遗传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名古屋议定书》主要是协调原住民社区或是国家政府等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和大学、生物技术公司等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名古屋议定书》自2014年起生效,要求遗传资源的供需方协商达成一致,确保使用过程中遵循供应方“事先知情同意”的原则。但鉴于某些情况下无法做到事先知情同意,缔约各国决定采取行动建立一个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

生物信息“盗版”惹争议

大会协商过程中最具争议的是“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公布的问题。一些项目不顾《公约》中遗传资源使用者需和资源提供国或社区分享惠益的要求,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基因序列公布在网络上,这一做法让巴西、南非以及印度等生物多样性国家颇感担忧。

此类数据一旦放到网上,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取并加以利用,无需获得实际的遗传资源。发展中国家担心这会导致“数字生物盗版”,使得一国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及真菌的信息被用作商业用途,却无法分享惠益。

然而,一些国家认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下属专项协议《名古屋议定书》仅适用于物质资料而非信息。最终,缔约国一致认为《公约》应征求意见,开展调查,成立专家组对遗传序列信息使用对《公约》及《议定书》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专家组大概会在2017年向《公约》下属机构提交科学、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建议,以便各缔约国能够在2018年的埃及缔约方大会上做出合理决策。

鉴于遗传资源获取及惠益分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支柱之一,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交锋会很有看头。埃及大会之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将于2020年和2022年分别在中国和土耳其召开。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