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现代城市食品供应链潜伏的危“饥”

因为高度依赖食物进口,城市,不论发达与否,正面临飙升的生态足迹和食物供应中断的风险。
  • en
  • 中文

对于大多数住在城里或城郊的人而言,似乎并不用担心食物供给。一出家门,我们就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取到食物,比如摊贩、小餐馆、自动售货机、超市什么的。

然而,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称,食物的无所不在可能会带给我们一种安全的幻觉,这意味着城市没有注意到其遥远的“食物足迹” 所面临的生态和政治威胁。

观察家们早就开始担忧城市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了。在《食物帝国》一书中,埃文·弗雷泽和安德鲁·里马斯称罗马帝国就是在奋力应对不断下降的粮食收成和军事实力中崩溃的。

“几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居民的食物依赖于由农场、仓库、货运专线,平整的道路、军队所组成的帝国食品供应网络。他们每日摄取的卡路里,不是来自自给自足的食物,也不是只有在缺乏的时候才进口,而是依靠遥远的农场。”

仅仅100年,罗马的人口就从公元前300年的峰值约100万下降到40万。作者发现了“一个趋势,即粮食产量降低,城市规模也会随之缩小。”

然而,现代城市并没有以史为鉴,而是让其食品供应链不断扩张、日益复杂,同时放任“自给自足”的食物缩减。

据估计
,伦敦690万吨食品消费中有81%是从英国以外的地区进口的,城市周围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如今让给了垃圾处理场、犬舍、马术中心、高尔夫球场和练习场。

而在东京,从其接邻地区采购的食品已经从1965年的41 %下降到了2005年的27 %。

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这两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运、公路运输来保证食品的稳定供应。这是一个“按需及时供应”系统,几乎容不得一点闪失。

“试想一下,如果加油站没油了会怎么样。卡车将会停驶。超市货架三天内就会精光。我们就只有9顿饭有着落,”新经济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就英国的情况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城市所依赖的供应链究竟有多么长、多么广呢?一些科学家给出了答案。他们将堪培拉、哥本哈根、东京这三座城市的食物供应系统制成了地图。

1965年以来,这三座城市的城区或周边地区的农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的食品需求,供应量所占比例已大幅减少。

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约翰·波特说:“我们现在喜欢吃的食物种类很多。在哥本哈根,饮食的多样性大大增加,反季节食物也是如此”。

当地食物供应量的下降和食物多样性需求的增长导致“进口”土地——及​​随之而来的用水、土壤肥力和授粉——的增加,以有效地供养城市。

研究发现,2005年,日本从国外约60万公顷的农田进口小麦来满足其首都和周边地区的需求。这些农田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及美国。猪肉是哥本哈根和丹麦美食的主要食材,而猪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南美进口。

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辩称,自给自足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尤其是在仍然依赖进口肥料和动物饲料的地区。相反,灵活的供应链才是分散风险的良策。

面对气候变化、土壤退化、水短缺等政治和生态压力,这些供应链有多可靠呢?对此作者提出了质疑。

“如果一个政府要做出选择,要么遵从世贸组织的规则,成为一个良好的贸易国,要么遭受国内食品骚乱,那么我就知道他们的选择了,”波特说,他认为城市需要在食品进出口之间保持平衡。

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迅速增加的人口和较低的购买力,风险最大的城市很可能位于发展中国家。然而,作者警告道,经济实力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

“城市消费者需要意识到他们对全球农业生产者的依赖,要在政治上支持能够公平、可持续地让这些农业生产者获得报偿的粮食生产体系。”该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罗伯特·戴博尔说。

“如果土地不能保持用来生产食物——包括农民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他们得以这么做的生态能力——那么我们都会陷入困境。终归钱不能当饭吃。”

“是的,随着市场收紧,竞标时东京定会战胜金沙萨,但最终其依赖的是不属于自己主权管辖范围的土地,而且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戴博尔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