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生态文明:绿色中国梦(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是重塑国家蓝图的指南。 
  • en
  • 中文
<p>图片来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spierisf/5653941892/in/photolist-9BBVWL-s3zpVG-6LqNt3-inqXEU-inr2jX-inr2EW-inr5fN-inramh-inr4tg-inqVHC-inr1yY-inr3e3-inr7wQ-inr6C5-inr3ta-895zFx-7Qq44Z-7QsT1W-7Qqfqa-7QpE5e-7QpFqk-7Qt5Df-7QtdZE-fMMXYu-7QpNpe-7QpQ2V-9j83QV-9jbbz7-aQrhS-4yEiNF-dmDyXC-rW2sTQ-fNbuWe-dfDWRt-eFUeRS-9xKYVG-6aGFBn-doxixA-dfE1p7-dje5ix-8wXtSd-cyGfcy-LmX8a-fLJ1rz-rLfPnT-cyGawf-7asMfM-6AQvbi-6z2JFH-6z4SEm" target="_blank">Markus</a></p>

图片来源:Markus

《生态文明:绿色中国梦》系列文章分为三部分,
《生态文明:绿色中国梦(2)》探讨政策目标及具体指标,
《生态文明:绿色中国梦(3)》解读各项标准、机制和评估程序

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悲观者强调空气、水和土壤的持续污染,而乐观者则指出,煤炭消费量出现了下降,清洁能源也在加速普及。

目前可以看到,中国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忽视生态的做法,而是选择了一条轰轰烈烈的绿色转型之路。不过,党和中央政府机构如何看待“生态文明”这个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长远目标及它的核心概念,目前尚不明朗。

事实上,“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中国政府最近几年一直在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目标。对于外国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古怪或者暧昧。不过,今年出版的一份目前鲜有报道的最高级别国家政策文件却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核心思想。这份文件制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环境问题产生决定性影响。

题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意见》的中央第12号文件听起来平淡无奇。

但中国最高经济规划部门却这份4月25日发布的文件是一个“突破”。

国家最高层领导对中国的环境恶化非常关心,但旨在阻止国家进一步陷入环境危机的法律法规在实施方面却长期存在问题。

地方政府层面,自相矛盾的法律、官员与污染者相勾结、畸形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受限的公众监督都在阻碍着环保事业的推进。中央层面上,既得利益集团、部门间的竞争以及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过度强调都在影响着绿色政策的出台。

这份新出台的文件不过一万两千字,其重要之处不在于重新表达了高层想要使经济发展模式向着更加清洁方向转变的意图(尽管它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而是通过制定以改善政策落实、实现既定理想为目标的一系列标准、机制和评估方式,系统性地解决了政策的实施障碍。

这些机制包括重点引入新的政府官员奖惩办法,摒弃了“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评估的唯一标准”的做法,确立了“终身问责制”。这就保证了破坏环境会对官员的升迁产生影响,环境不良记录也会永远留在官员的工作履历中。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该文件还强调了公共参与的作用,包括非政府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以及提高环境问题的透明度等。目前,决策制定上的保密传统导致公众信任度普遍不高,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对民间团体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上述信息着实令人鼓舞。

一句口号的演化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一直怀有绿色发展的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是政府文件中的关键字。接下来的十年,“小康”成了江泽民政府的一个主要工作议题。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出现在了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每五年举行一次会议。

环保人士马军同年在中外对话网撰文指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在客观分析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环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对未来世界文明形态的基本构想。”

习近平主席最近两年一直在宣传这个口号,中国的学者也就其内涵展开了辩论。有些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据说中国近年出版了九本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书和超过600篇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认为生态文明正在迫使党肩负起“生态责任”,同时生态文明也向资本主义本身发出了挑战,从而可以帮助“中国人民重新审视他们的传统生态智慧”。目前,从联合国城市化报告到省级科学会议,“生态文明”一词在中国的各种会议和报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这份新文件将生态文明与习近平政府着力宣传的其他中央政治口号相提并论,如“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即2020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翻番,并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根据另一份官方文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是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诞辰之际)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这份文件用大量篇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希望读者“认识到青山绿水的巨大价值”,从而“加快创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点的现代化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十三五”(2016-2020)期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跨度里,决策部门将在不同部门的规划、试点和政策中阐释并充实这份文件的内容。该文件共有九节,本文的后两部分会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总结。简单地说,其内容包括:

· 到2020年为止的总体指导方针、原则和目标;
· 空间和功能规划,将环境政策纳入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计划中;
· 支持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政策;
· 资源的使用、节约和再利用;
·生态系统的保护;
· 生态文明的制度支持,包括法律、标准、权利、规定、市场和政绩考核;
· 用于完善政策落实的统计监督;
· 传、教育和参与,包括来自民间团体的参与;
·挥组织机构的领导作用,包括国际合作途径。

总结起来,这份文件明确阐释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目标和内涵,并承诺将其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方方面面”,包括中国最新制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计划。

这份文件还写道,生态文明意味着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标志着彻底摒弃了近年来“先污染后治理”政策理念。

新常态?

这份文件实行起来并不容易。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不仅包括技术上的障碍,还包括社会和政治上的障碍。

其他方面传达出来的信号也不容乐观,尤其是许多研究环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面临着日益严格的限制。最先对中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以及影响政策实施的地方权钱勾结现象提出质疑的正是这些组织。不过,最新出台的规定确实强调中国的“新常态”经济要从重工业投资向低碳创新方向转变。

最重要的是,该文件承认了这种转变需要进行政府改革。通过引入新的政府官员奖惩办法,抛弃政绩评估中“以经济增长为唯一标准”的官僚文化,并且实行终身问责制,即将环境违规记录保存在官员档案中,只有这样,生态文明才不再是一句空洞而模糊的口号。

此外,根据这份文件,公共的参与程度也将得到提升。例如,文件要求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这一举措有助于环境政策的实施,而且有利于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在后面两节里,我会讨论中国关键部门2020年之前的发展路径,以及政府为实现这些路径而提出的机制方面的建议。

本文系《生态文明:绿色中国梦》系列文章分的第一部分,欢迎阅读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翻译:刘清山